在這次反修例風波中,國泰航空在企業界首當其衝,需撤換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和顧客及商務總裁三名高層,才足以平息北京怒氣,成為風波中最大的犧牲者。
差不多在國泰出事的同時,滙豐銀行也出現人事大地震,一周內行政總裁、大中華區行政總裁及亞太區風險管理總監相繼離職。即使滙豐強調高層離職與華為事件無關,但在時間上和離職高層的職位看來,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表面上,兩間英資大企業被捲入政治漩渦,應歸咎於它們的中國戰略的失敗甚至不存在,以致北京一施壓即行「跪低」,要是在中國有龐大利益的美國公司一定不敢如此托大。但兩間英資大企業相繼出事,背後反映出英資企業一直賴以成功的一套依靠common sense與通才主義的管理哲學與模式,已走到盡頭。
英資企業這種常識通才主義是透過將人才定期派往各部門擔任不同職位,培養他們成為專業的管理通才,為日後晉身管理層做好準備。誠然,常識通才主義在以前對管理人士適應不同市場和靈活應對各種新狀況,是一個很大的優點,令管理人士可運用common sense而非教條主義解決問題。
然而到了廿一世紀,常識通才主義傾向以經驗主義取代科學決策、缺乏戰略思維等缺點已逐漸浮現,已無法跟真正的professionalism相比。由於只靠common sense,國泰與滙豐一遇上中國超越常規的超限戰,便毫無招架之力,在北京的經濟脅迫和銳實力面前束手無策。
若論到英式常識通才主義的過時和沒落,同樣奉行該主義的林鄭月娥與特區政府,實際上才是風波中表現最失敗的「受害者」──三間同具英國背景的機構在香港觸礁,正是英式管理已成明日黃花的寫照。
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