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10-08 04:29:59
日報

蔣琬的淡出

分享:

人們看《三國演義》一般看到諸葛亮病逝(234年)便看不下去,其後任蔣琬雖是蕭規曹隨,但確實填補了諸葛亮歿後所留下的巨大真空。諸葛亮去世後,朝廷任命蔣琬當尚書令,不久後又加官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一路升遷至大將軍,錄尚書事。延熙元年(238年)更受命開府,次年加大司馬,總攬蜀漢軍政。

原可閉關息民的蔣琬,由於司馬懿征討遼東的公孫淵,向劉禪上表請求北駐漢中,籌備北伐。可是蔣琬的籌備工作實在太慢,準備妥當時司馬懿已平定遼東,班師回朝,令蔣琬進退維谷,不得不繼續留駐漢中。

延熙五年(242年),在漢中屯駐了5年的蔣琬正式向劉禪提交了自己的伐魏新方案:放棄北伐改為東下,從漢中改經水路順漢水而下,進攻魏興、上庸二郡,嘗試與東吳合兵。

但奇怪的是,早一年(241年)尚書令費禕專門從成都到漢中與蔣琬諮論事計,至年末才回朝,而當時姜維也在漢中,蔣琬應該已徵求了兩人的意見,其東下之計應當得到了費禕、姜維等人的支持。然而蔣琬的計劃一拋出,在朝堂之上卻遭到一致反對,朝中官員大多認為,水路出兵容易,但萬一失敗返回不易,不是上策。朝廷為阻止蔣琬,派安南將軍馬忠到漢中宣傳詔旨,還派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喻指」。

adblk6

此事的結果並不只是東下之計胎死腹中那麼簡單:蔣琬於延熙六年(243年)上書劉禪,坦言自己能力不足,身體也欠佳,上疏自領兵還駐涪縣,沒有回成都——來到涪縣的蔣琬,事實上已經交出了蜀漢最高政治軍事權力,從第一線退了下來。延熙七年(244年),蔣琬因病辭政事,將益州刺史之職讓與費禕。延熙九年(246年),蔣琬因病而卒。

所以說,之前費禕、姜維、馬忠赴漢中「喻指」蔣琬,實質上是在商談一個穩妥的權力交接方案,結果而言無異於一次溫和的政變——蔣琬交出的權力被費禕、王平、姜維、馬忠、鄧芝、董允所分割,形成了蜀漢新的權力分配,其後費禕迅速獲得當年蔣琬在諸葛亮逝後得到的所有職位,成為蜀漢事實上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