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哥(左)與麗雲(右)在運動小組示範伸展動作。
北區住著不少獨居長者,他們每天獨自面對生活,少了家人的陪伴與照顧,難免感到孤單無助。幸而有一群熱心的街坊,透過耆鄰大使「萬事屋」社區支援計劃(註),將溫暖與關懷帶進社區,一點一滴築起充滿人情味的家園。
麗雲是一名運動教練,退休後仍然很有幹勁。她的日程表總是排得滿滿的,不是帶長者做運動,就是上門探訪。她參與計劃發揮所長,在計劃的運動體驗平台協助指導長者舒展筋骨、增強肌力、訓練手眼協調。她笑言自己不只是運動教練,更像是一位貼心的傾聽者。「長者的子女不常在身邊,日子久了,難免覺得枯燥乏味。我這個『年輕人』就陪他們聊天,聽他們話當年,讓他們發牢騷。」每次上門探訪,她除了關心長者的情緒,還會細心觀察家居環境及健康狀況,「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提醒,就能避免意外發生。」
另一位義工標哥,今年七十多歲,年輕時就熱衷於義工服務,還學過基本急救和健康知識。每次替長者量血壓,他總會耐心解釋指數的意義,提醒他們注意心血管健康。「血壓高不一定是吃得太鹹,也可能是睡眠不足或壓力大。」最讓他欣慰的是,長者們不僅信任他,還會採納他的建議。「家人勸他們注意健康,他們可能回一句『你識得幾多吖』,但街坊鄰居說的話,他們反而會聽。」現在,標哥不僅自己投入義工服務,還鼓勵朋友一起參與。「趁我們還有能力,就多幫幫別人吧!」這種「以老帶新」的方式,能讓更多長者重新與社區連結,找到生活的意義。
計劃社工指出,「不少退休人士像麗雲和標哥一樣,時間有彈性,熟悉社區,亦有廣闊的人際網絡,是寶貴的義工資源。」其實社會參與從來不分年齡,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貢獻社區,幫助他人之餘,亦讓自己的生活更豐盛。要建立人情味社區,真正重要的是那顆願意分享與關懷的心。
註:耆鄰大使「萬事屋」社區支援計劃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耆鄰網有限公司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