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話卡辣招誤中副車 打擊騙案靠嚴厲偵查
政經商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收緊電話卡實名制,包括將每名用戶在每家電訊商可登記的儲值卡上限由10張大幅減至3張,並將部分管有電話卡的行為刑事化。此舉可說是「電話卡辣招」,不僅影響電訊市場自由運作,更干擾市民正常使用,甚至誤墮法網。打擊電話騙案應聚焦犯罪源頭,而非推出擾民的電話卡辣招。
特區政府於2023年2月全面實施電話卡實名登記制後,詐騙案件不跌反升。去年電話騙案達9,204宗,較2022年的2,831宗增加逾兩倍。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證明單靠收緊電話卡登記,無法有效遏止騙案。單純由電話卡着手,並不是有效阻截騙案的方法,反而易誤中副車,令到普通市民跌入刑事陷阱。
根據新方案,每名用戶在每家電訊商只能登記3張儲值卡。當局稱87%用戶登記不超過3張卡,因此影響有限。然而,餘下13%的市民需求未被正視。一個家庭若有長者、子女及外傭,加上平板電腦需插卡,一家之主可能須以個人名義登記多張卡。新規例可能迫使市民分散使用不同電訊商,徒增月費管理麻煩,亦難以選擇最優惠電話計劃。新政策迫使市民使用不同的電訊商,反而增加不同平台使用方法不熟悉的騙案風險。
新方案提出三類管有電話卡的行為屬違法,其中最具爭議為借出及借取電話卡也列為刑事化。試想去年5月再多8個內地城市實施赴港澳自由行,計劃的適用城市將增至59個,相信未來計劃的城市還會持續增加。若港人為來港自由行的內地親友預備電話卡,已可能誤觸法網。此外,管有10張以上他人名義登記的電話卡,將被推定為「有意圖犯罪」。雖稱「合理辯解」可豁免,但市民須自行舉證,對商業推廣和學術問卷調查用途構成不便。
事實上,電話卡的使用,隨着智能手機、互聯網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多樣化。試想一個暑期的實習團,學生應用智能手機在大街小巷拍攝短視頻再即時放上網,已動用多張電話卡來進行。日後各種各樣的情況,是否更容易墮入刑事的範疇?當局堅持要將有關行為刑事化,必須清楚列出合理因由辯解的例子及範疇,以免市民會誤墮法網。
日本同樣面對嚴重電話詐騙,去年「特殊詐騙」案件涉款逾721億日圓(約37億港元),創歷史新高。當地雖要求語音及短信功能電話卡實名登記,但純數據卡毋須登記。日本社會反而通過拍攝大量高質素關於詐騙案的電影和電視劇,通過串流平台輻射到各家各戶,提升防騙意識。英國曾考慮推行電話卡實名制,終因民眾反對及私隱爭議而擱置。
香港2023年推行電話卡實名制,但幾年下來效果不彰,如今再加辣,恐在錯誤方向越走越遠。與其大費周章規管數百萬市民的電話卡,不如加強執法與宣傳教育。香港警方今年6月與泰國等6地聯合行動打擊跨境詐騙案,成功拘捕1,858人,截獲逾1.5億港元騙款,證明跨境合作與偵查才是治本之道。同時,防騙宣傳如「提子」活動已見成效,當局應增撥資源至社區教育,提升市民警覺性。
電話卡辣招既擾民且成效有限,政府應調整策略,集中資源於執法、情報搜集及公眾教育,更有效打擊電騙罪行,而不是將普通市民持有多幾張電話卡就視為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