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鼓洲和沙洲位於新界西,銅鼓水道的西側,自古以來就是伶仃洋、珠江口與香港諸島和粵東、福建浙江海船運輸的重要航道。
早於1920年代,蕭思雅教授已經在這裏搞過考古調查和採集標本。
1931年施戈斐侶在龍鼓洲沙洲進行首次考古發掘,發現重圈紋、葉脈紋泥質陶和石錛、帶槽礪石等石器,從1968年至1994年,在龍鼓洲又進行了5次考古發掘,發現了墓葬,出土了幾何印紋軟陶、泥質刻畫紋白陶、夾砂素面陶;折腹圈足罐、單肩石錛、雙肩石錛,爐灶等。據考證這些出土器物的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初期,距今約6,000至4,000年。我們的考察是從青龍頭出發,坐快艇先到沙洲。沙洲主島的東西側都是沙灘,北邊以連島沙堤與小沙洲相連,其上有一座天后宮。沙灘以上數米的平坡上,估計是考古發掘遺址。
現今完全被茂密的植被覆蓋,沒有開山刀是進不去的。在沙灘上我們發現了一片新石器時代的幾何紋陶片。在一段斷崖的剖面,露出從地表到其下的第四紀地層,當是很好的香港地質年代考察點。
龍鼓洲面積0.38平方公里,比沙洲大許多,也是兩座島嶼以沙堤相連。不過這沙堤形成年代久遠,已經高出地面5米以上,寬度有幾十米。從碼頭經石砌小路來到直升機坪,沿山坡往下就到達沙灘,往前不遠就是古沙堤。這片數千平方米的台地上分布歷年來開挖的十多個探方,出土了大量文物。當年的探方早已回填,地表上不留痕跡。現在的古沙堤上長滿了海岸植物,地表採集也不好做。眼前一大片的仙人掌開出了暗紅的仙人掌果,生意盎然。確實是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筆名松花芥子,遊走滬港兩地三十年的香港人,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從事國際教育、青年創業、文化遺產發展顧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