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是舞台,後台會在哪裡》被稱為「富士版《VIVANT》」,是三谷幸喜時隔25年回歸民放日劇的力作。
《如果世界是舞台,後台會在哪裡》為日本鬼才編劇三谷幸喜時隔25年回歸民放電視台的原創劇,不單止幕後陣容龐大,台前一樣星級:菅田將暉、濱邊美波、神木隆之介與二階堂富美,可說是一線電影級別的豪華演員陣容。如此強大的台前幕後,可惜推出後收視卻不成正比,開播首集只有約5點收視,之後還每況愈下,日本有媒體甚至以「オワコン」(OWACON)形容,「オワコン」是新世代潮語,全句是「終わったコンテンツ」,是「過時內容」的簡稱,用於形容曾經流行但熱潮已退,或大眾已感到厭倦的作品等。用「オワコン」形容三谷幸喜的創作,簡直是一種帶有侮辱成份的批評。
作品被描述為三谷幸喜半自傳創作,融入了他自身的經歷與感悟。通過主角久部三成在戲劇界的掙扎與奮鬥,折射出創作者在藝術道路上的堅持與挑戰。
《如果世界是舞台,後台會在哪裡》被放下「オワコン」如此狠話,很可能跟劇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有關。劇集背景設定於1984年日本泡沫經濟爆破前夕,以澀谷內一條虛構街道「八分坂」為舞台,靈感取自澀谷區內歷史悠久的百軒店商店街。故事聚焦一群在生活中掙扎的年輕人,他們都是無名之輩,卻在各自的生活舞台上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試圖找出那個能讓自己發光發亮卻尚未出現的「後台」。
1984年,距平成元年還有五年,泡沫經濟還未爆破,經濟繁榮,國力鼎盛,東京、大阪等大都市地價不斷上漲,社會普遍相信土地價格只會漲不會跌,日經平均指數進入了長期牛市,當時流行「日本世界第一」的論調,企業和國民信心爆棚,對未來充滿信心。也就是這種充滿希望的環境下,為創作提供了優渥的環境和無限可能性,當時日本正值興起劇場,大肆改編歐美經典話劇,同時也開始出現本土原創劇目,大城市內充滿著容納數十人的小劇場,有才華的編劇、導演、演員也在當時如小陽春一樣不斷應運而生。那個美好的昭和年代,日本最甚麼都有可能」的年代。
《如果世界是舞台,後台會在哪裡》除了豪華演員陣容,還邀請了YOASOBI演唱主題歌,得田真裕負責配樂。
日本異色新浪潮本色
菅田將暉飾演的主角久部三成是一位舞台劇導演兼編劇,熱愛莎士比亞作品,個性執著卻鬱鬱不得志。他在執導改編話劇《仲夏夜之夢》時因理念不合與劇團鬧翻,偶然情況下來到八分坂,來到了經營跳脫衣舞的坋地,認識了老闆、脫衣舞孃以至保安,適逢日本政府取締脫衣舞作為色情事業,菅田便把握機遇另起爐灶,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劇團,創作一個屬於自己的「仲夏夜之夢」。
菅田的角色久部三成很容早令人聯想起寺山修司(雖然寺山1983年離世,年僅47歲。)身兼詩人、劇作家、電影導演、評論家、賽馬評論員等多重身份,以其強烈的幻想風格、對權威的反叛、對記憶與鄉愁的獨特解構,成為日本前衛藝術界的一座燈塔。寺山組織了天井棧敷這個前衛實驗劇團,以其華麗、怪誕、超現實的舞台美學震撼了當時的戲劇界,有點像菅田在脫衣舞劇場找脫衣舞孃組織的WS劇團,菅田堅持在舞台上擺放的那個巨型蚊香藝術裝置,也很有寺山採用大量象徵性意象的強烈隱喻風格,可說是同為「日本異色新浪潮」的本色。
富士電視台不惜斥巨資搭建場景,重現1984年澀谷風情,製作費更是一般日劇的兩倍。
《如果世界是舞台,後台會在哪裡》是一個失敗者聯盟絕地反擊的故事,同探討生活與藝術創作的掙扎,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以及一群被社會邊緣化的藝術工作者如何通過各種人生際遇找到自己的價值和位置。劇集名稱也是核心討論問題——如果世界是舞台,那麼後台在哪裡——實質上正是不管哪一個時代的人對生活狀態追求的隱喻。我們都在社會這個大舞台上表演,但何處才是我們可以卸下偽裝、做回真實自己的後台?
不要理會低收視,不用在意「オワコン」(OWACON)這些用時代抹殺作品的評論,只要你對1980年代日本文化與社會感興趣,只要你對戲劇創作和表演藝術感興趣,只要你喜歡細膩人物描寫和群像劇,只要你曾看過三谷幸喜編劇並了解甚至鍾愛其風格,《如果世界是舞台,後台會在哪裡》對藝術創作的熱忱描繪、對人際關係的細膩刻畫,以及對生活本質的思考,便已經是本釆其中一套最優質的日劇。正如劇中所說:「人果然還是在熱忱努力認真地做某件事的時候最閃閃發光",這或許也是這部劇集最想傳達觀眾的核心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