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MAPPA製作、吉原達矢執導的《劇場版『鏈鋸人 蕾潔篇』》,在上映後引發了廣泛討論。
很難準確界定何為「電影感」,如同撰寫食評時描述「口感絕佳」,或是形容某件物品「觸感出眾」般,這些表述都顯得抽象。《劇場版『鏈鋸人 蕾潔篇』》坊間普遍讚不絕口,個人亦認為相當出色,但仍堅持電視版在觀賞性上更勝一籌:「電視版的『電影感』比電影版更強。
相較於電視動畫第一季,《蕾潔篇》最大改動是更換導演。電視動畫導演中山龍追求的「電影感」和3D渲染2D風格曾引發爭議,部分觀眾認為其與藤本樹原作的狂放氣質不符。劇場版改由吉原達矢執導(他曾在電視版中擔任動作監督),中園真登任副導演,瀨古浩司繼續擔任編劇。

《蕾潔篇》更換為吉原達矢執導雖保證了作品敘事更流暢、更符合少年王道動漫的審美觀。
《蕾潔篇》故事緊接著電視動畫第一季的結局。故事開始不久,淀治在雨中邂逅了在咖啡廳打工的神秘少女蕾潔。蕾潔的主動接近和開朗性格讓淀治初次嚐到愛情滋味,兩人一起溫書、夜遊校園、裸泳,關係火速升溫。不過故事很快(爽快!)便出現轉折,交待蕾潔的真實身份是來自蘇聯的「炸彈惡魔」,任務是奪取淀治的鏈鋸心臟。在祭典的漫天花火下,蕾潔突然發難咬斷淀治的舌頭並變身為炸彈惡魔,試圖奪取其心臟,從而引發一連串激烈戰鬥。
不少觀眾和影評都認為《蕾潔篇》令作品風格回歸。吉原致力於還原藤本樹原作的B級片惡趣味與狂野氣質,影片節奏明快,在胡鬧、歡樂與深沉悲哀間自如切換,更貼近原作精神。同時在視覺與動作表現上,《蕾潔篇》包含大量手繪的、癲狂的動作場面,鏡頭運用瘋狂,場面盛大,提供了強烈的感官衝擊。電影同時也在一些蕾潔穿街過巷的鏡頭中,用唯美的手繪風和輕柔的配樂,拍出文藝美感。這些論調個人全部贊同,但亦同時認為電視版的風格比電影版更強烈。

《蕾潔篇》透過「城市老鼠與鄉下老鼠」的伊索寓言,巧妙探討了慾望、自由、生存與夢想。
鄉下老鼠與城市老鼠的錯位浪漫宿命
《鏈鋸人》電視動畫是一部充滿導演強烈個人風格的作品。藤本樹熱愛電影,中山龍導演顯然亦是同道中人,電視版可謂是知音相遇的完美合作。中山龍的《鏈鋸人》電視動畫,是在王道框架的激烈戰鬥與荒誕鬧劇間,會突然插入大量寧靜、緩慢甚至略帶疏離感的段落。這些被多數觀眾視為破壞敘事流暢性的「缺陷」,反而成為我看得最津津有味之處。相較之下,《蕾潔篇》更換為吉原達矢執導雖保證了作品敘事更流暢、更符合少年王道動漫的審美觀,卻也因此失去了些許驚喜。這並非否定吉原導演的功力,而是中山龍的獨特風格實在契合我的審美趣味。不禁想,若身處中山龍的立場,面對這樣的更迭難免感到遺憾。
當然電影版也有令觀眾心神蕩漾的元素,尤其對蕾潔的角色塑造。作為炸彈惡魔,蕾潔其清純與瘋狂並存的特質被塑造得極為立體。她是蘇聯培養的人體實驗武器,渴望逃離殺戮、追求普通生活與自由。她對淀治的感情從任務轉向動心的過程複雜而矛盾,其悲劇命運令人唏噓。淀治展現了他對愛與親密關係的本能渴望。他對蕾潔的迷戀,源於對方給予的前所未有的連結感、關懷,以及帶領他開啟新世界的體驗。《蕾潔篇》透過「城市老鼠與鄉下老鼠」的伊索寓言,巧妙探討了慾望、自由、生存與夢想:渴望溫飽與親密關係的淀治,如同想進城享受美食的「鄉下老鼠」;身為殺手、嚮往平凡生活的蕾潔,則像想逃離城市危險的「城市老鼠」。這種錯位的浪漫與無法擺脫的宿命感,構成了故事悲劇的主調。

《鏈鋸人》電視版的「電影感」比電影版《蕾潔篇》更強。
藤本樹在原著漫畫中就已將蕾潔以至一眾女角刻畫得極具魅力。近日台灣有篇報導提及,一對情侶觀影後,首次接觸該作品的女生詢問男友:「畫《蕾潔篇》的作者是女性嗎?為何能如此精準把握女性魅力?」這兩句疑問已然道出作品最核心的吸引力。蕾潔偷偷潛入泳池與心儀女生裸泳,堪稱極致的浪漫。即便退而求其次,未能實現與異性裸泳,也要與心儀之人共泳,才足以讓人生臻於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