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生活
2019-10-22 05:00:00

從「付得起」到「供得起」

分享:

我大學畢業的時候,香港買樓只需付一成首期,只要薪水足夠供樓,要靠自己儲蓄首期,一般不太難。那時候,只要努力讀書,之後努力工作,大學生要改善生活是指日可待的事,很多人都能從住公屋到擁有私人樓宇。


後來由於要控制信貸風險,按揭從9成下降至7成。但自從推出按揭保險計劃後,首期不太充足的買家,只要交一筆保險費,仍享有9成按揭,甚至9成半按揭。我記得10多年前,由於樓市低迷,很多同事畢業後不久便能靠按揭保險上車。


後來政府調控樓市,除了推出各種辣招,還將按揭保險的9成按揭降至400萬樓,8成按揭降至600萬樓,但樓市並沒有降溫,卻踏入「靠父幹」的年代,市場上很難找到400萬以下的樓,600萬以下選擇也不多。但如果有個富爸爸,能幫忙付4成首期的話,要上車卻容易得多。


措施還令二手市場幾乎癱瘓,但卻造就發展商建納米樓,呎價遠高於二手市場,還推出「呼吸plan」,只要有呼吸便能借的二按,當低息期完結後開始供貴息便很吃力。這時候的樓策,不但沒有減低信貸風險,還引來官商勾結的質疑。


施政報告宣布放寬首置按揭保險,將9成按揭提升至800萬樓,8成按揭提升至1,000萬樓是正確的。雖然短期會有托市之嫌,但在經濟步入下行周期,而且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加快收地建屋,未來供應會大幅增加。再者,「付得起」首期還要「供得起」,新增的購買力未必很多,但卻有效引導至二手市場,令市場更公平。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