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5-11-07 08:00:00

69歲仲去蒲?

分享:
69歲仲去蒲?

最新的研究顯示,透過參與社交活動,包括上夜店、學跳舞、參與社區活動等,能顯著降低老年人的死亡風險。(資料圖片)

上周,我的朋友在Instagram上發的一則貼文讓我愣了一下。內容聲稱最新研究建議,人們可以「蒲」到69歲。不論這研究是否屬實,還是社交媒體的惡作劇,它都激發了我的思考:我們正處於一個「年齡不再定義生活方式」的時代。傳統上對某個年齡「應該」做什麼的認知和界線正在逐漸瓦解。如今即使年過60,也不僅預期壽命更長,而且活得更年輕。

我們現正處於一個年輕化的時代——60歲相當於以往的40歲,而80歲長者也能挑戰馬拉松。隨著人均壽命延長,人們渴望保持「年輕」的生活方式,每天充滿活力、激情和朝氣,不再受年齡這數字所限制。這種觀念的轉變不僅是文化層面,更反映著醫學層面的改變。正因我們的壽命越長,我們也越來越需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不只是被動地應對疾病,更要主動預防疾病。「預防醫學」正是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從健康計劃到基因檢測,人們的關注點正從「治療疾病」轉向「預防疾病」。

adblk5

科學家也支持這個觀點。最新的研究顯示,透過參與社交活動,包括上夜店、學跳舞、參與社區活動等,能顯著降低老年人的死亡風險。神經科學家也發現,在社交環境中隨音樂起舞能引發「心流狀態」,有助減輕壓力並提升大腦功能。換句話說,保持社交與身體活躍不僅能帶來樂趣,更能有益身心健康。

這種觀念的演變,反映出在蓬勃發展的健康產業中,涵蓋了從冰浴和紅外線桑拿到個人化營養和可穿戴健康科技等方面。數十年來,醫療系統模式主要為「被動應對」為主:等症狀出現、診斷後再作治療。這種「病後護理」系統固然重要,但就像等到汽車引擎警示燈亮了才進行保養。預防醫學則顛覆了這種模式,它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健康管理方法,專注於保持健康、及早發現潛在問題,並以獲得長期健康為目標。

這種新模式涵蓋了廣泛的服務,從繪製個人疾病風險圖譜的先進基因檢測,到比標準體檢更深入、以數據為導向的常規健康篩檢。它包括根據我們獨特的生物標記量身定制的個人化營養和健身計劃,以及持續監測心率、睡眠和活動水平的可穿戴技術。我們看到,減輕壓力和預防職業病的企業和數位健康計劃正在蓬勃發展。我們不再是被動的病人,而是健康的主動消費者,積極投資於自身健康,確保生活品質與壽命同步提升。

從投資角度來看,這是個值得關注的領域。生物科技行業,特別是聚焦預防護理與延壽的公司,正快速成長。2025年全球生物科技市場估值已超過1萬億美元,預計到2033年將上升近三倍。AI驅動的藥物研發、基因編輯與個人化醫療創新,吸引巨額風險投資,正重塑醫療保健的未來。

adblk6

對投資者而言,吸引力顯而易見。預防醫學不僅為人們帶來長期的健康效益,還能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幫助人們更健康、更長壽的公司,正在解決真實存在的需求,這正是其價值的所在。全球人口正在增加且老齡化,這構成了強大的人口結構利好因素。年長群體,尤其是那些更注重健康的群體,勢必會在維護自身健康和獨立生活方面投入更多資金。同時,現代科技的融合正在加速變革——AI新藥物研發與診斷,遠程醫療與健康穿戴設備,讓個人化護理變得更普及,數據也更豐富。

adblk7

此外,還有強大的經濟誘因,個人與醫療體系都意識到,預防疾病遠比治療疾病划算。這一切最終由消費者主導的需求推動,現代人掌握更多健康資訊,積極追求個人化健康解決方案,衍生出蓬勃的養生產業。

那麼,我朋友在Instagram上發的關於69歲還去「蒲」的帖文,從科學角度來說是否站得住腳?或許不盡然,但它的精神核心卻非常精闢。養老新目標不僅是活得更長久,更是活得更精彩。擁有充沛的精力去跳舞、旅行、學習,並按照自己的意願工作與生活。這種對活力與更長「健康壽命」的渴望,正是推動預防醫學革命的動力。它反映出我們不斷演變的價值觀,也帶來令人振奮的機遇。透過好好照顧自己,我們不僅是在投資自己的未來,也是在投資那些正在建立健康世界的創新企業。

adblk8

這種節奏,絕對值得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