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包括翻譯、作家、客戶服務、公共關係、數據科學家等。(資料圖片)
最近微軟發表了一份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名單,最高風險的,包括了:翻譯、作家、客戶服務、公共關係、數據科學家等等。
至於相對低風險的職業,則是抽血員、醫護助理、危險物質清除、遺體防腐、輪胎維修、船舶工程、疏浚機駕駛等等……簡單點說,現時的人工智能的突破主要是在思考方面,也即是「大型語言模型」,但是在「物理AI」方面,即機械人的工作,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這證明了一個有趣的定理:原來運動所需的智能高於思考,幾千年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概念居然被扭轉過來了,變成了「讀書識字尋死路」。事實上,這幾十年來,歌星、明星、運動員、藝術家、導演等等的收入,甚至高於大學講師,已局部證明了這趨勢。
這就引導出一個表面看來很可怕的未來:人工智能將取代95%的工作,換言之,在未來會有95%的人將失業。
這一點,好幾個科技大亨,如黃仁勳、馬斯克都講過差不多的話,應該肯定將會發生,只不過不敢肯定是不是真的是95%這數字而已。不過,肯定的是,微軟近來大規模裁員,正是因為用人工智能取代了大量的編程工作。
人們對此趨勢十分害怕,但照我看,正如《侏羅紀公園》的那名句:「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生命自會找到出路。)從樂觀的方面看:世上豈不也有95%的人不喜歡工作,上班盼下班,返工望假期,天天希望黑雨、打風,退休是人生目標。人工智能提升了生產力,就是只有5%的「有用人口」在工作,其產出也必然遠遠高於現時的全民就業。
換言之,到了那時,將做到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狀況:各展所長,各取所需,不想工作的絕大部分人口,將可不用工作,這正是求仁得仁,又有何值得不安的地方呢?
不過,也是當然,剩下的5%工作人口,將得到世上大部分的金錢資源,正如微軟在炒人的同時,也以過億美元的薪水,聘請人工智能的天才。這自然會增加了貧富懸殊,引人眼紅,不過,換來的是95%的不工作人口也可過好生活,絕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