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可能不再被當作解決問題的實用工具,而變成一個大家爭相追逐的流行「關鍵字」。(資料圖片)
最近,我有幸獲邀至一所大學的職涯講座中演講。會後,許多學生與我分享他們對未來的抱負與焦慮。其中,一個特別引人注意的現象是:不少學生表達了想進入人工智能(AI)領域的願望,更多人則對如何將AI融入學習或職涯規劃充滿好奇。他們對AI充滿熱忱,卻也對這條路感到迷惘。
不可否認,AI正在重塑職場的面貌。它已廣泛應用於醫療、金融、教育、農業及創意產業,且其影響力仍在迅速擴張。年輕人每天接觸到AI突破的新聞、科技公司高估值的報導,以及與AI相關的高薪職缺。在這樣的背景下,似乎不考慮AI產業就顯得不夠前瞻。
然而,這樣的趨勢也帶來一個風險:AI可能不再被當作解決問題的實用工具,而變成一個大家爭相追逐的流行「關鍵字」。
這樣的分野至關重要。AI的本質其實很單純:它是一種工具。它功能強大、用途廣泛,但本身是中立的。相同的技術,可以幫助醫師及早診斷疾病,也可能被用來操縱資訊;用在金融演算法時可以提高效率,也可能加深既有偏見。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AI的影響更多取決於使用者的意圖、判斷與價值觀,而非技術本身。
當學生對我說他們想「從事AI」時,我總會先問:「為甚麼?」對某些人而言,答案非常明確且個人化——他們關心氣候變遷、公共健康或教育不平等,並認為AI可以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手段。而另一些人則看重AI技術的高薪與廣闊前景。這兩種思維都可以理解,但唯有前者,才足以支撐他們在真實職場中,面對挑戰與挫折時繼續前行。
值得強調的是,參與塑造AI未來的,並不僅是工程師。技術固然關鍵,但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才同樣不可或缺。藝術家與設計師影響AI如何呈現文化與身份;心理學家與社會科學家能確保AI促進人類福祉;倫理學家、律師與政策制定者負責處理公平性、責任歸屬與自動化的邊界;而教師、社區領袖和創業者則決定AI是否真正服務於基層群體。
換句話說,AI不是與社會脫節的技術,它深深嵌入其中。因此,今天學生真正該問的職涯問題,不是「要怎麼進入AI產業?」,而是「有什麼值得我投注數年心力來探索AI在其中的可能性?」一旦這個問題變得清晰——無論你關心的是心理健康、城市規劃、可持續食物系統、人口老化或其他議題——AI可能成為強大的工具,也可能不是。而無論結果如何,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不需要被「科技」這個標籤所定義。
這一代人正面對一個工具快速演變的時代,今天的熱門技能,很可能在明日就變成基本門檻。在這樣的世界裡,熱情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指南針。它會引導你選擇應該學習哪些工具、關注哪些潮流,並投入哪些議題。技能可以更新,技術可以學習,但品格、好奇心與信念才是最難被取代的資產。
對每一位思考是否要「從事AI」的學生,我想說: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去從事你真正相信的事情。廣泛學習,勇於嘗試新技術(包括AI),並持續建立多元且靈活的能力。讓你的價值觀,而非僅是熱門的關鍵字,來決定你的方向。
未來的確將受到演算法的影響,但最終,定義未來的,將是那些決定這些演算法用途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