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求沃爾瑪「犧牲利潤、承擔關稅」,無異於逼迫企業違背商業邏輯。(資料圖片)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近日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呼籲零售巨頭沃爾瑪「自行消化關稅成本,不要轉嫁給消費者」,這番言論不僅引發輿論譁然,更暴露其貿易政策背後的自相矛盾。特朗普擴大關稅戰線,勢必進一步衝擊美國零售業供應鏈,而最無力承受物價飆升的底層民眾,將成為這場政治豪賭的最大犧牲品。
特朗普對外國商品加徵關稅,表面上宣稱要「保護本土產業」,實質卻是對美國消費者隱形徵稅。早在2019年,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1,100名經濟學家曾聯署公開信,直言「關稅幾乎全由美國企業和家庭承擔」,並警告此舉將削弱經濟競爭力、推高物價。多年過去,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受關稅影響的家居用品、電子產品等價格漲幅顯著高於整體通脹水平,印證學界預警。
就連「股神」巴菲特亦多次批評關稅政策荒謬。他在2018年直言:「關稅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銷售稅,最終埋單的是普通百姓。」今年5月,巴菲特再度表態反對貿易壁壘,強調「企業不可能長期吸收成本,轉嫁壓力是市場鐵律」。此觀點直指特朗普要求沃爾瑪凍結價格的荒謬性——若供應鏈成本持續攀升,零售商除了漲價與裁員,別無選擇。
特朗普要求沃爾瑪「犧牲利潤、承擔關稅」,無異於逼迫企業違背商業邏輯。作為上市公司,沃爾瑪需對股東負責,若強行壓低售價導致盈利下滑,恐觸發投資者訴訟。更嚴重的是,此舉公然踐踏自由市場原則:政府以政治壓力干涉企業定價,形同將市場經濟推向計劃經濟的深淵。
事實上,沃爾瑪早已為關稅付出代價。2020年財報顯示,其因關稅導致的額外成本逾30億美元,最終只能透過優化庫存、縮減門店規模等手段勉強維持低價策略。然而,隨着新一輪關稅威脅逼近,供應鏈彈性已逼近極限。若特朗普堅持擴大關稅範圍,零售商將面臨「加價失去客戶」與「虧本維持市佔率」的兩難困局,而中小型企業更可能直接倒閉,進一步加劇市場壟斷。
對美國低收入家庭而言,關稅的雙重打擊才剛開始。首先,沃爾瑪等平價超市若被迫漲價,將直接壓縮窮人本就拮据的預算。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顯示,年收入低於3萬美元的家庭,其食品與日用品支出佔比高達35%,遠超富裕階層的8%。微薄的收入根本經不起物價波動,許多人可能被迫減少醫療、教育等必要開支。
更絕望的是,長期關稅戰可能引發供應鏈斷裂。中國作為美國最大商品進口來源地,短期內難以被替代。一旦貿易壁壘導致進口量銳減,超市貨架將日益空蕩,消費者連「花更多錢購物」的選項都會消失。2020年疫情期間的衛生紙搶購潮已證明,供應短缺對弱勢群體的傷害遠大於富裕階層——後者可以高價轉向小眾渠道,而前者只能陷入絕望。
特朗普的關稅狂熱,本質是一場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的危險遊戲。從脅迫企業凍結價格,到無視市場規律強推貿易戰,其政策不僅加劇社會不公,更動搖自由經濟根基。歷史早已證明,保護主義無法帶來繁榮,只會讓貧者愈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