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自學院
2025-11-04 04:29:43
日報

當前市場估值靠業績支撐 投資者應關注開支及毛利

分享:

美股進入超級業績期,市場對於公司能否寄予合理的估值,以及未來市盈率情況,一直存在問號。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上周公布的數據雖然有利第四季進一步減息,不過市場始終是據公司盈利評估已然高企的指數,能否再創新高。

過去幾年間(約2017年至2025年)美國標普500指數在不同經濟與政策階段中,股價上升或下跌的主要驅動因素是來自於企業盈利(EPS)、估值(PE)、還有其他流動性因素。每一波上升或下跌背後,都有主導的力量。

關鍵時期分析

2017–2019:稅改與利率調整
TCJA(Tax Cuts and Jobs Act)刺激企業盈利上升→(EPS growth)強勁。隨後聯儲局加息、估值壓縮→(P/E)下跌(-26%)。指數最終仍維持溫和上升(2,533→2,940)。

2020–2021:疫情與流動性泡沫
新冠肺炎疫情崩盤(2,192點)導致EPS下降(-16%)。流動性寬鬆(liquidity bubble)帶動估值飆升(P/E +92%),推動指數快速回升至4,819(+120%)。可見那一波漲市主要不是盈利,而是估值膨脹。

2022:加息周期與估值重置
rate reset:聯儲局激進加息,導致估值收縮(PE-35%),指數自4,819跌至3,492(-27.5%)。EPS雖然仍有成長,但不足以抵銷估值下滑。

2023–2024:AI與Mag7推動
Mag7(蘋果、微軟、英偉達等)帶動PE上升(+30%),估值成為推手。AI 熱潮(2024中後)延續這股動能(+32%) 。EPS增長相對平穩,顯示市場主要靠估值驅動。

adblk6

2025:關稅與再平衡
Tariff Tantrum(關稅恐慌)造成短暫波動(PE-10%),但EPS仍正增長(+10%)。截至2025年10月,指數達6,765點,距前低位漲幅約+40%。

由上述情況可見,市場漲跌並非完全由企業盈利主導。在過去8年中,估值變化(PE)在不同階段主導市場波動。例如2020至2021上漲主要來自估值擴張,而2022下跌則因估值收縮。而流動性與政策對市場影響極大liquidity bubble與rate reset說明資金環境與利率政策是股市周期轉折的關鍵。

現時AI與科技股是當前估值的主要驅動力,從2023年起的PE貢獻明顯,代表市場對未來增長的定價提升。未來風險在於估值過高與政策轉變。若利率或通脹壓力再起,估值部分(PE)可能再次壓縮,使股價波動加劇。

當前(2025年)市場主要由AI熱潮與估值上升支撐,而非企業盈利的實質爆發。究竟估值跟未來實質有沒有落差?這個要將業績慢慢逐一研究。

近期META、微軟及Google母企Alphabet業績均超出市場預期,顯示AI與雲端服務持續推動收入增長。但META也出現重要下跌。微軟雲端Azure雖收入增長約20%,AI工具Copilot與OpenAI合作貢獻明顯,推動整體營收升18%,但比預期低。業績後也先升後回。反而Alphabet廣告與YouTube表現穩定,雲業務續擴張,營收升16%。令股價再有突破。

所以雖然三者均提及AI投資成本上升,短期壓力或影響毛利率。投資者應關注AI基建開支及雲端毛利變化,這將是未來盈利關鍵。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