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17-05-29 06:00:00

揭示神經細胞發育新機制 中大研究助治療小腦萎縮

分享:
關健明(左)領導的研究團隊,為小腦萎縮症的分子病理學提供新研究方向。

關健明(左)領導的研究團隊,為小腦萎縮症的分子病理學提供新研究方向。

小腦萎縮症是一種罕見神經系統疾病,影響四肢。為開拓治療小腦萎縮症的新方向,中文大學的研究最近揭示了神經細胞發育的遺傳調控新機制,結果將有助發展相關的治療方案。


小腦萎縮症的病徵包括四肢失調、肢體顫動和身體失去平衡,目前本港約有逾300人患有此症。大部分小腦萎縮症個案是因小腦中的浦金氏神經細胞(Purkinje cell)發育缺陷而導致。在小腦中,浦金氏神經細胞通過其樹突(dendrites)來接收其他不同神經細胞的信號,若浦金氏神經細胞的樹突發展有缺陷,便會破壞小腦神經細胞之間的通訊,引致四肢運動失調。因此,研究浦金氏神經細胞發育的遺傳調控機制,是了解小腦萎縮症箇中病理的重要關鍵。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關健明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有兩個調節浦金氏神經細胞樹突發展的關鍵基因(Lhx1和Lhx5),在小鼠實驗中,若Lhx1和Lhx5突變會令小鼠出現小腦萎縮症的徵狀。


研究更顯示,Lhx1和Lhx5可激活「絲狀肌動蛋白」的調節蛋白(Espin)的表達,在小鼠測試中發現,增加Espin的表達量可令有缺陷的浦金氏神經細胞的樹突發展回復正常。研究團隊下一步將在小鼠活體試驗,研究增加Espin表達量能否減輕活鼠的小腦萎縮症徵狀。 

Ad Block Ad Block
留言專區
Ad Block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