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1-07-05 04:30:00
日報

東院微創外科訓練中心 加強醫護技能與溝通

分享:

微創手術近年愈見普及,礙於儀器和技巧與傳統手術有別,公立醫院醫護人員操刀前,都必先到東區醫院微創外科訓練中心受訓。除傳統和自製儀器外,中心2017年翻新後增設機械人手術訓練及臨床模擬手術訓練室等,配合不同專科和跨團隊溝通協作訓練。中心的管理團隊今年榮獲醫管局的傑出團隊獎,主管鄧宗毅感慨設立中心是首任主管當年的一個夢,最終為後輩創造了有利空間。

攝影:羅庸軒

鄧宗毅(左三)感謝團隊付出,圖為新增的臨床模擬手術訓練室。

鄧宗毅(左三)感謝團隊付出,圖為新增的臨床模擬手術訓練室。

於1995年成立的微創外科訓練中心,現時每年約舉辦30個培訓課程、約500至600人次醫護人員參與。醫管局早前引入和應用第二代微創機械人手術器材後,亦趁4年前中心做翻新及擴展工程時,將「退役」第一代機械人放到中心內,以便醫護人員可更熟習機械手的操作。

中心的訓練「工具」亦不斷演化,如以往的訓練會用豬肉和蘿蔔模擬前列腺組織和尿道模型,現時模擬尿道的外殼已改用3D打印的膠管;中心另以3D打印技術製作模擬破損的子宮模型,以及透過「脈動灌注組織訓練儀器」,用豬內臟模擬人體器官,當微創手術插穿血管時,豬內臟隨即「噴血」,營造出較現實的效果。連同這些儀器,中心現時共有十多個不同人體部位的模型供醫護人員「實戰」,但鄧宗毅表示,不同專科的單一技術訓練仍不足夠。

脈動灌注組織訓練儀器以豬肉模擬人體,學員插穿血管時更會「噴血」。

脈動灌注組織訓練儀器以豬肉模擬人體,學員插穿血管時更會「噴血」。

現時學員可訓練使用機械人,圖為控制機械手為雞髀縫針。

現時學員可訓練使用機械人,圖為控制機械手為雞髀縫針。

近年中心增設的臨床模擬手術訓練室,主要是供醫生護士接受模擬場景跨專科訓練,鄧宗毅舉例稱,訓練假設有車禍傷者送抵急症室,不同專科的醫生就要即時協調診療次序,在搶救期間團隊又要做到互相尊重和良好溝通,「重點是醫生要如何與其他專科醫生交流和溝通……要合作(但)哪個專科做先」。他並稱,外科傳統上著重技能,但近十數年「無阻隔溝通」同樣極之重視,又指接受甚麼的技能訓練受年資和本身技術影響,但溝通則大家都要不斷學習,包括如何在不冒犯對方或影響手術室氣氛下,指出或提點其他專科醫生的不足。

成立26年來,課程惠及不同專科醫護,包括外科、婦科和骨科醫生「必修」微創課程,而麻醉科、耳鼻喉科及腦外科等醫生則接受另一些訓練。中心除公立醫院醫生外,私營醫療機構醫護人員亦報名參與,中心亦會定期舉辦國際研討會和直播手術交流等。

管理中心的團隊今年獲得醫管局傑出員工及團隊獎。2013年出任中心主管的鄧宗毅直言,早於上世紀提出成立微創中心的時任主管李家驊功不可沒,「(當年)個個都話佢(想成立中心)發夢」,形容他的大膽創新,為後人創造有利空間、令醫院在微創方面的發展「行得有用好多」,呼籲新一代「有本錢就繼續發多啲夢」。他感謝團隊不同拍擋的付出,又指每看見「後生成長、(在真實手術)安全應用學到的技能」,都會感到很開心。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