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解碼|心房顫動隨時觸發中風危機 新型薄血藥備「逆轉針劑」 助應急止血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患者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倍。有心臟科專科醫生表示,心房顫動的病徵難以察覺,猶如「隱形殺手」,患者要靠長期服用薄血藥來提防中風,呼籲高危人士及早接受檢查和治療。現有新型薄血藥物配備「逆轉針劑」作解藥,以在遇上突發出血狀況時能即時減低薄血功效,為用藥人士提供進一步的安全保障。
心臟科專科醫生黃文灝表示,心房顫動(俗稱房顫)患者的心房欠缺竇性規律,引致心跳是快時慢。年紀越大,發病機會越大。65歲以上人士中,大約7%人有心房顫動問題。引致原因包括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肥胖問題、經常飲酒等,家族遺傳也是影響因素。
房顫病人中風風險高5倍
為何心房顫動會威脅健康?原來患者心房的血流會減慢,令血塊容易形成,當血塊流向頸部及腦部的血管,便有機會堵塞腦部,增加中風風險。研究顯示每4名中風病人,便有1人患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是隱形殺手,臨床上超過一半病人也沒有病徵,他們未必知道自己有這個病,亦不知道會有中風危機」黃醫生補充。患者經醫學評估後,若發現中風風險較高,必須要服用薄血藥物來預防中風。
新型薄血藥備有解藥 增用藥安全性
心房顫動患者主要服用抗凝血藥物、即薄血藥,預防血液凝固及形成血塊,傳統藥物包括華法林,服用時需定期抽血,評估薄血水平,並須戒口,避免吃太多蔬果。
現時,有新類型的薄血藥不但可降低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更毋須定期抽血及飲食上戒口,能提高病人服藥的依從性,有助控制病情。這類新藥更配有逆轉針劑俗稱「解藥」,萬一病人突然發生出血事故,也可使用存放於醫院的逆轉針劑,即時逆轉薄血功效,減低嚴重出血風險,如腦出血等。
曾有40多歲男子過往一直健康良好,因小中風入院,半邊身出現手腳冇力的情況,檢查發現有心房顫動問題,但病發前並無明顯症狀。病發後要服用抗凝血藥物來減低再中風風險。
黃醫生建議年紀大人士可定期進行檢查,包括心電圖作評估,了解是否有心房顫動問題,及早診治。較年輕人士若有心房顫動家族病史,或有肥胖問題,都建議進行心電圖作檢查。
此外,患者日常要保持健康飲食,即低脂肪、低糖分及低鹽飲食。控制風險因素,例如好好管理糖尿病、高血壓及個人體重。由於服用薄血藥,患者應避免碰撞性運動,另建議每天做3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對心血管健康有益。
*黃文灝醫生提醒,治療心房顫動有不同方案,各有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治療方案。

心臟科專科黃文灝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