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0-01-16 04:30:00
日報

尋求協助 走出創傷後壓力症

分享:

社會氣氛緊張,衝突頻繁,不安、悲傷等負面情緒導致心理創傷個案也隨之增加。如果負面情緒及心理創傷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便有可能患上「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患者要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以助走出傷痛,重回正常生活。
 

衛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醫生詹柏榮醫生表示,除了自身經歷危害生命或嚴重受傷的事件之外,目睹或聽聞第三者的經歷亦可能導致「創傷後壓力症」,例如目睹他人受傷、親朋好友遭遇不測、工作上經常接觸令人不安的場面等。「創傷後壓力症」的病徵,有可能於創傷事件發生後立即、數周後或數月後出現,但通常會出現於事發後的6個月內。

詹柏榮

詹柏榮

出現噩夢、回憶與閃回
創傷除了可以導致焦慮、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外,當受創程度較深時,還可能會受到創傷相關記憶的影響而經歷發噩夢、不由自主的回憶,甚至「閃回」。對於回憶與閃回,詹柏榮解釋:「即是對創傷事件的記憶會不由自主地在腦中浮現,甚至感覺念頭一閃,自己已再次回到創傷事件當中,身體亦做出遭遇創傷時的反應。」即使一些很小的事情也可能觸發「閃回」,例如曾在雨天遇到車禍而受傷,每逢雨天便可能觸發相關記憶。

詹柏榮續稱,患者亦會害怕提起或刻意迴避跟創傷相關的人、事物及環境。他指部分患者可能會掩飾傷痛,佯稱已痊愈,並變得敏感、警惕及容易受驚,聽到特定話題時會感到不安,時刻擔心周遭會發生危險。

若出現以上徵狀,或已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若出現以上徵狀,或已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心理治療輔以藥物
如果發覺自己或身邊的人經歷創傷後出現上述情況,可先讓他們遠離創傷及壓力來源,並尋求醫生、心理學家或社工協助。詹柏榮指,「創傷後壓力症」可經治療完全康復,治療方式主要為心理治療,有時亦會輔以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通常採取認知行為治療、眼動減敏和重組治療等方法,由創傷經歷着手,引導患者換轉不同角度看待創傷事件、周遭發生的事以及生命意義,令他們憶起所發生的事情時,不再受驚慌和不安情緒支配。治療可以幫助患者重拾安全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再受到噩夢、不由自主的回憶與「閃回」所困擾,也不會因為接觸到創傷相關情景而受驚逃避。


聆聽和陪伴患者
詹柏榮表示,受創傷困擾的人應該保持規律生活、定時飲食及適量運動,多與家人好友見面,並尋找可信賴的人傾訴,最重要是存有可痊愈的希望。詹柏榮亦指家人及朋友的幫助,都能有效幫助患者康復,例如了解並包容患者的症狀;聆聽患者的想法及鼓勵他們抒發感受;留意他們的情緒變化;不時陪伴做一些散心的活動。政府及不少機構都有提供相關諮詢和支援服務,有需要人士可向他們尋求專業協助。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