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5月29日是「世界消化健康日World Digestive Health Day」。說到消化系統,當然不少得膽管這條輸送及引流膽汁到腸道以助消化食物的唯一通道。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兼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指當膽管出現阻塞,就容易誘發細菌感染而致急性膽管炎,屬嚴重急症,病況可在短促時間內急轉直下,須即時入院作緊急醫治。
撇除因膽管道、胰臟或十二指腸腫瘤致膽管狹窄,又或非潛在腫瘤影響而出現良性膽管變窄、手術損傷或膽管結構改變而變窄,抑或感染肝臟和膽管寄生蟲等情況,臨床上急性膽管炎主要源於膽石問題導致總膽管一帶受感染而病發。
多與膽石有關
總膽管屬膽管的上部分,位於肝臟下方,由膽囊管和總肝管聚合而成。總膽管最末端兩公分連接壺腹、胰管和十二指腸,以匯集胰臟分泌的消化液及肝臟產生的膽汁,再流入十二指腸幫助完成消化程序。馬家榮解釋,「當本身有膽石,每次膽囊擠出膽汁時,就可能同時流出一些小膽石,並隨日子撐大了只得1至2毫米闊度的膽囊管,導致更多更大的膽石容易流過並卡在總膽管,造成閉塞及滋長了細菌而發炎。」另一情況是當膽囊內充斥較大顆的膽石,每次就需更大力收縮來擠出膽汁,如是者膽囊就像每天鍛煉肌肉般隨時間變得「結實又大隻」,並因此而容易發炎甚或會黏連膽管,導致總膽管受細菌感染。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
三大典型徵狀
急性膽管炎好發於50歲以上人士。糖尿病患者、需要洗腎人士及免疫力較低的慢性病患者,如果本身兼患有膽石,併發膽管嚴重發炎的風險會較常人高。
超過七成急性膽管炎患者起初會有右上腹疼痛(常於餐後1至2小時內發作)、發高燒和黃疸這三大典型症狀,但有時未必一同出現。有些人則會先在心窩與肚臍之間位置呈脹悶感,又或右肩、胛骨位置感翳悶和疼痛。年長患者更可能沒有這些症狀而直接出現心跳加速、低血壓症,甚至敗血症休克,可造成多個器官衰竭。
治療分秒必爭
馬家榮指治療急性膽管炎須分秒必爭,以及時阻止惡化致敗血症。醫生會先用抗生素控制細菌發炎,再按病情進行俗稱「通膽管」的醫療程序來紓緩膽管閉塞,當中有3種方法:第一種亦是首選的,是內視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俗稱膽管鏡檢查,以進行膽管引流、置放支架或其他打通閉塞的方法;當上述方法不成功或不適用,可考慮第二種的使用經皮膚經肝膽管引流術(PTCD),主要利用超聲波及X光定位協助膽管引流。第三種是用外科手術的方法,直接打開膽總管作引流程序,惟風險較高,一般用於以上兩種方法皆不適合或不成功的病者。此外,為防炎症復發,有需要或可經評估身體狀況後考慮做手術切除膽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