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協調查逾四成學生壓力爆煲 焦慮指數創5年新高
開學個多月,部分學生或未重新適應校園生活,有調查發現,受訪學生壓力指數平均為5.9分略低與去年,但42.6%新學年的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自評達7至10分;近三成學生有輕度至嚴重程度的焦慮,焦慮指數平均為25.4分,創5年新高。逾半受訪學生不傾向「開口向人求助」,負責調查的青協建議,校方宜主動了解學生的精神健康需要,進行學生精神健康篩查,家長亦要關心子女校園適應情況。
調查訪問5,551名中學生
青協輔導服務於9月訪問5,551名中一至中六學生,結果顥示,滿分10分,受訪學生壓力指數平均為5.9分,略低與去年(6.1分)。42.6%於新學年的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自評達7至10分;27.8%有輕度至嚴重程度的焦慮,焦慮指數平均為25.4分,較該會於2022年(24.9分)及2020年(24.1分)高。
學生對「開口向人求助」的意願普遍偏低
據焦慮自評量表結果,受訪學生最常的焦慮徵狀,包括83.4%曾出現「比平常容易緊張和著急」,73%曾出現「容易心裡煩亂或驚恐」和66.9%曾「感覺容易衰弱和疲乏」。學生對「開口向人求助」的意願普遍偏低,59.5%僅偶爾或從不求助,當中14.1%坦言從不求助。65.4%人未曾向如社工、少年中心或情緒輔導熱線等人士或機構求助。調查又發現,學生最感擔憂首三位依次為「成績退步」(43.0%)、「學習動力低」(36.7%)及「功課/考測繁重」(34.8%)。
青協︰家長避免聚焦討論成績話題
青協督導主任陳英杰表示,學生需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態,如運用情緒日誌紀錄徵狀。若然焦慮症狀越見頻繁,甚至出生理症狀如心悸、頭痛、失眠,持續一個月或以上,應尋求專業協助;校方宜主動了解學生的精神健康需要,進行學生精神健康篩查;家長避免聚焦討論成績話題,可以多了解子女的情緒及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