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首席發展顧問陸恭蕙教授(圖左)及香港紅十字會行政總裁/秘書長蘇婉嫻(圖右)接受訪問,分享應對氣候變化和提升社區韌性的重要性。
十號風球、世紀黑雨、酷熱高溫、廣泛地區嚴重水浸……這些極端天氣帶來的威脅,已是許多港人的親身經歷。面對極端天氣成為全球新常態,香港亦必須正視挑戰,提升整體「氣候韌性」與防災意識。香港紅十字會於10月14至15日舉辦「氣候韌性:攜手行動」國際減災會議,邀請本地與國際的專家學者、非政府組織及社區代表,集思廣益,探討如何透過創新合作,提升全球與社區的氣候適應能力。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首席發展顧問陸恭蕙教授SBS,OBE,JP作為會議特別嘉賓,接受訪問時指出,香港位處亞熱帶,市民向來習慣夏季颱風來襲,但近年極端天氣導致颱風頻率和強度明顯上升,造成的損害亦更大。近年亦有多場難以預測的大雨,對社區造成很大影響:「記得今年8月初那場黑雨,由8月4日晚上至8月5日接近中午——如此長時間的大雨,自十九世紀有數據至今,也是相當罕見。」陸恭蕙指,因應氣候變化,這些情況以後發生的數量和強度都會有所增加。由於香港地勢多山,暴雨和颱風加劇山泥傾瀉的風險。而高樓密集導致的「屏風效應」亦令市區空氣不流通,氣溫進一步升高,使人體更難散熱,影響健康。
陸恭蕙強調,氣候變化已無法逆轉,科技大學將持續研發更精準的熱帶氣候模型,提高災害預測能力,同時與紅十字會深化合作,强化社區減災工作。
市民力量不可或缺 社區互助至關重要
香港紅十字會行政總裁/秘書長蘇婉嫻指,弱勢群體往往承受最大的氣候災難衝擊,因此紅十字會的服務亦聚焦支援這些群體。
她提到過去曾在風季前到北區村落派發救災物資,起初村民反應冷淡,但經歷風災後態度明顯改變,反映災前教育與應急準備的重要性。以大澳為例,香港紅十字會多年來在風季前派發沙包、擋水板,更動員義工協助村民抬高家具電器,平日亦積極進行防災教育,全力減輕水浸帶來的損失。
蘇婉嫻呼籲市民提高警覺:「天災無情,不分地區。2023年黑雨期間黃大仙商場嚴重水浸,證明巿區亦難倖免。防災準備應成為全民共識。」
「香港在氣候災難面前的脆弱程度,與其他地區相比絶不能掉以輕心。」她總結道:「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透過這次國際會議,參考並學習各地經驗,才能持續進步,更好地應對未來挑戰。」
蘇婉嫻指香港紅十字會多年來做了很多防災工作,如宣傳教育、派發防災物資和協助災後重建等。她並希望透過宣傳提升市民的備災意識,建立韌性社區。
預警系統與科研並進 提升應變能力
陸恭蕙亦指,聯合國近年提倡「預警為本」災害應對模式,即通過科學監測,及早通知社會各界作出準備,紅十字會在當中扮演重要角色,社區層面亦應推動鄰里互助,尤其是住在高樓大廈中的長者,更需鄰舍關懷避免悲劇。
她提到早前海洋公園受水浸破壞,即使酒店事前已部署措施,仍難阻損害,反映防災仍有很大改進空間,科研人員需尋找更創新、有效的方法應對。
宣傳教育與社區項目並重 建構韌性社區
提到防災,蘇婉嫻指香港紅十字會工作主要分為「預備」及「行動」兩大方向。除了舉辦展覽、入校教育、傳媒宣傳外,也針對弱勢社群推行防災項目。例如與科研團體合作,在大澳海岸放置由蠔殼造成的組件,強化生物多樣性及減低風暴潮風險;在薄扶林村更換疏水磚;亦資助劏房戶添置具能源效益的電器及補貼電費,改善居住環境,保障健康。
面對日趨嚴重的氣候災難,全球對氣候科研日益重視。陸恭蕙表示,香港科技大學將持續研發熱帶氣候模型,更精準預測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風險。由於香港樓宇密集,風險評估更具挑戰,科大亦因此收到不少業主、發展商及保險業界查詢。政府部門如天文台亦與大學合作,透過科研預警,加強防災準備。
整合資訊 建立一站式防災平台
香港紅十字會與科大合作,建立了一站式防災地圖平台,市民只需註冊登記,當極端天氣來襲時,系統便會發送預警短訊,用家亦可於地圖上搜尋所處位置附近的天氣資訊及應急服務等。網站資訊實時更新,確保準確,以助市民更好應對氣候危難。除了紅十字會外,科大亦與國際氣候機構及東南亞地區的大學合作,協助優化數據收集及應用,提升地區預警能力,減低災害對社區的影響。
香港紅十字會與科大都希望透過與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安全挑戰。
聯合企業與國際夥伴 建立多層次防災網絡
提到國際合作,香港紅十字會亦於國際減災工作上佔重要地位,其中社區備災服務高級經理楊綺華擔任亞太區社區韌性小組主席,帶領區內國家小組成員探討有關減災、氣候適應等議題。蘇婉嫻指,亞太地區經常出現不同氣候災難,故紅十字會於亞太地區的備災工作亦較多,透過項目發展及建立國際平台,有助進一步推動經驗交流。本地方面,紅十字會於超過十個地區進行防災備災工作,包括大澳、西貢、洪水橋、深水埗、油尖旺、薄扶林村等。過去一年接觸超過4,500名受惠者,當中包括長者、殘障人士、少數族裔等。如為少數族裔安排備災培訓,提供不同少數族裔語言的備災訊息、向視障人士提供培訓及進行緊急逃生練習等,為不同需要的人士提供適切資訊。香港紅十字會亦與近二十間企業設立韌性社區夥伴,企業除捐款支持備災工作,亦可派員參與紅十字會的訓練,當香港出現危難事故時,企業可派出義工協助。
面對極端氣候日益頻繁,香港紅十字會將繼續透過與本地及國際持份者攜手合作,推動社區減災與氣候適應工作,提升整體社會的氣候韌性,為香港構建更安全、更有準備的未來。
(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