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18-06-07 08:30:00

洪為民 鄭和下西洋 對照現代中國外交手腕

分享:

「一帶一路」既有以陸上的絲綢之路的「一帶」,還有以海上絲綢之路的「一路」。海上絲路其實與陸上的有悠久歷史,但唐朝葉之後,因為陸上通商路線受阻,海上的貿易線成為中國對外通商的主要路線,更在宋代發揚光大,成為宋代的財政命脈。

至明代,海上絲路增添另一重意義。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Witman)解釋,明成祖朱棣推翻其姪惠帝後登基,這個史稱「靖難之變」的王室奪權。即位後,朱棣於是委派宦官鄭和出海,第一次就航向越南、印尼、印度及斯里蘭卡。

鄭和多次被派往出海,宣揚國威,就是人所共知的「鄭和七下西洋」,足跡更遠至非洲。鄭和多次出航,目的並非侵略,也不是殖民,雖有傳成祖為尋「靖難之變」失蹤的惠帝,但史書未有記載鄭和曾發現惠帝蹤跡,只是向所到之處,宣揚明朝強大的訊息。

Witman指,當時明朝的皇帝,認為國家已是地大物博,自給自足,毋須貿易,更因此下令禁止出海的「鎖國」政策。對於化外之地,只要對方願意前來朝貢,明朝皇帝會毫不吝嗇賞賜,通常是對方朝貢所值的十倍八倍,並恩准對方來經商,作為回禮,就是明朝國君輕視對外貿易的最佳寫照。

不過,這種「禮尚往來」的心態,可算一種非武力的交流,讓各地民族認識有個地方叫中國(當時是大明),而且鄭和乘著許多巨大的「寶船」下西洋,可以具體地讓外族見證中國的科技水平,以及在造船及航海的技術是世界首屈一指,這些成就更早於葡萄牙的大航海時代。

雖然當時中國沒有像西方國家般,藉著探索海外地方來殖民,掠奪人力及資源,但像鄭和般的下西洋宣揚國威,以現代來說是一種柔性外交。Witman表示,例如大韓民族,他們的朝服與明朝的非常相似,還有他們有很長時間以文作為書寫語言,這些都不是明朝強迫大韓民族的統治者執行,而是對方仰慕中國文化而跟隨及模仿。在以往的藩屬如安南、琉球等,也有類似的情況。

Ad Block

以往中國在文化或生產力,加上龐大的市場,對許多小國都是極其嚮往,甚至樂意與中國交往。時至今日,中國的生產力都是最強,互通有無則是恆古不變的。Witman強調,鄭和的模式已不合時宜,現在講求平等、互惠互利,即使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與建不少港口、公路、高速鐵路等基建,不代表是無私的幫助,而是促進這些國家與中國的關係,而中國人在貿易不能再抱施恩的心態,否則會為貿易帶來障礙。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