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2-10-18 19:34:00

類鼻疽|白田邨石硤尾邨8大廈有個案 有患者家居兩個地方帶菌

分享:
深水埗區兩個月內錄得17宗類鼻疽個案,較多患者居於白田邨。(李睿哲攝)

深水埗區兩個月內錄得17宗類鼻疽個案,較多患者居於白田邨。(李睿哲攝)

【19:34更新:加入衞生署晚上發稿內容】

深水埗區今年至今錄得20宗類鼻疽感染個案。衞生防護中心表示,當中17宗是8月8日至本月2日期間發病,並首次披露石硤尾白田邨有5幢樓宇有個案,其餘個案分布於石硤尾邨3幢樓宇和區內8幢不同樓宇。中心初步調查發現,患者發病前行蹤沒有重疊,排除傳播與食物、產品有關,惟暫時仍未找出確切的感染源頭。中心已在病人居所和區內採集逾100個環境樣本,暫時未見陽性樣本。不過,港大團隊在一個患者的家居,發現兩個拭子樣本檢測呈陽性。

當局承認未找出確切源頭

衞生署今日(18日)在石硤尾為居民舉行健康講座,衞生防護中心健康促進處高級醫生楊芊芊指,17名近月發病的深水埗區患者,分別居於區內16幢大廈,當中白田邨有較多個案。中心得悉深水埗區的情況後已展開流行病學調查,包括在患者所住大廈採集42個水樣本和26個拭子樣本、在區內不同地方採集的16個泥土樣本等,並發現他們發病前沒有到訪過共同食肆。她表示,現時已有8個泥土樣本和26個主要在水管採集的拭子樣本,對類鼻疽呈陰性,又承認中心至今仍未找出確切的感染源頭,會繼續追查個案出現的原因。

楊芊芊解釋,類鼻疽主要透過接觸泥土、吸入和飲用受污染水源,強調人傳人和動物傳人的傳播十分罕見、「幾乎唔會發生」,呼籲居民毋須擔心。她提醒,有長期病患和免疫力弱的人士較易受感染,呼籲他們在打風和落雨後應避免接觸土壤,「打風落雨之後(細菌)更加容易衝咗出嚟、浮咗上地面」,加上有風便容易令細菌散播。

颱風或暴雨後,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暴露於地面。(李睿哲攝) 颱風或暴雨後,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暴露於地面。(李睿哲攝) 颱風或暴雨後,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暴露於地面。(李睿哲攝)

浴室水龍頭、花瓶內壁樣本呈陽性

衞生防護中心晚上發新聞稿交代詳情指,合共在深水埗區收集107個環境樣本,包括16幢近期個案居住樓宇的90個相關水樣本和環境拭子樣本、1個家居採集的灰燼樣本,以及從附近一帶公園、地盤採集的16個泥土樣本,所有樣本均對類鼻疽核酸檢測呈陰性反應。同時,中心亦邀請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團隊一同參與環境調查,團隊從個別患者的家居採集31個環境樣本,結果有一個單位的浴室水龍頭和花瓶內壁拭子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核酸檢測呈陽性反應。

據中心了解,港大的核酸檢測的敏感度極高,而該兩個陽性樣本所檢測到的細菌含量極低,可能屬於殘留的細菌基因片段,不排除是病人早前所帶的細菌污染相關環境。雖然中心認為未有證據顯示,個案的感染源頭來自自來水,然而為審慎起見中心已就事件通知水務署。水務署檢視該區供水系統及過去3個月的維修保養紀錄後,未發現有外來物污染供水系統的事故,相關配水庫及該區食水樣本亦一直未有異常,完全符合香港食水標準。

陳凱欣建議衞生署向居民加強教育和宣傳類鼻疽。(陳凱欣FB專頁) 衞生署今日到石硤尾舉行健康講座。(陳凱欣FB專頁)

陳凱欣促化驗更多環境樣本

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痛楚或腫脹,楊芊芊稱細菌會影響身體很多部位,涉及不同部位會出現不同病徵,認為市民不適時或難以分辨患上哪種疾病,建議有需要便要求醫、接受診斷和化驗。對於深水埗區居民經常到山上活動,楊芊芊呼籲他們行山時不要接觸泥土和泥水,尤其是暴風雨之後、屬長期病患者等。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副主席、選委會界別議員陳凱欣亦有出席講座,她在講座後促請中心抽取更多環境樣本化驗,又指感染源頭未明令區內街坊感憂慮,建議衞生署加強教育和宣傳。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