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度完美主義 易患焦慮症
焦慮是身體自我保護的機制,讓神經系統作出相關反應如心跳、呼吸加速、肌肉也進入作戰狀態。但如果焦慮反應持續,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出現,又或焦慮程度影響日常生活,引致失眠、不能集中工作或學習等,就有可能是患上焦慮症。
香港專科精神科專科醫生潘錦珊表示,焦慮症的範圍相當廣泛,「它包含了不同病症,在不同年齡層出現的情況都有不同。例如兒童會較常見選擇性緘默症,在某些情況下不肯出聲;又或分離焦慮症,當與照顧者分開便會焦慮。中學階段則多見一些頭痛、腸胃不適等症狀。成年初期恐慌突襲較普遍,短時間內出現激烈、嚴重的恐慌,像會失去控制一樣。而人到中年則較多廣泛焦慮症。」

潘錦珊指家人的聆聽和陪伴很重要,應讓患者去表達其感受。
成因有3方面
無論是哪一種焦慮症,均會包含了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醫生也會從這三方面作出了解。潘錦珊解釋,「生理方面,如果父或母患有焦慮症,孩子有焦慮症的風險,比沒有家族史的高1.76倍。除遺傳因素外,孩子也會透過日常觀察和互動,模仿父母的情緒行為狀態。此外,焦慮症是神經系統的失衡狀況,交感神經系統太過活躍,以至於無壓力的情況下出現強烈的焦慮徵狀;心理方面,如性格或思想模式過度完美主義,又或較易聯想到極端、最壞情況的人士,會有較大風險。環境因素即學校、家庭或工作的一些轉變,又或者未能符合他人對自己的期望,也是觸發焦慮症的因素。」

適度放鬆活動、充足運動和休息、減少攝取咖啡因和酒精,有助預防焦慮症。
藥物助控徵狀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史、徵狀是否符合一定數量和時間作出診斷;有需要時會詢問患者家屬的資料作為補充,及抽血檢查排除甲狀腺、內分泌和血壓等會引起類似徵狀的問題。治療則會分藥物和非藥物兩大類,一線藥物治療是抗抑鬱藥,包括調節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一般需要個多星期藥效才穩定。
非藥物治療包括教育,助患者認識焦慮反應背後的生理基礎,讓他們不會過分解讀一些情況;放鬆訓練如呼吸練習等,用以調節副交感神經系統;認知行為治療,助患者剖析焦慮狀況,改變一些自動而錯誤的思考模式,並建立另外的思想角度,配合練習,逐步克服焦慮問題。用藥時間一般需要約6至12個月,心理治療則需要十多節,潘錦珊指,如患者症狀比較嚴重、對生活影響較大,會建議早期用藥,療效可較快出現,減輕徵狀。「一段時間後會重新評估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考慮是否適合停藥。」
拆解壓力來源
一名四十多歲女性,坐鐵路時突然恐慌突襲,覺得呼吸困難,快要失控,於是電召救護車入急症室,惟各項檢查都顯示正常。後來她再乘坐鐵路都會重複出現恐慌感覺;同時有失眠、情緒低落、自責、愧疚的想法,影響日常生活,於是向精神科求診。問診時醫生發現她背後有很大壓力,包括和子女的溝通、與丈夫的關係、家中財政變化等。治療除用藥處理症狀外,也要拆解壓力來源,例如改善與家人的溝通方法、與家人分享擔憂,釐清問題實際情況,讓家人可一同分擔。治療約一個月後,情況已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