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6年醫學院裏面,眼科教學只佔了醫學生們5天的時間,所以假若學生對眼科感興趣,便會利用假期向醫院報名參加觀察。上年度一位學生來到我的診室,在最後一個病人離開後問我。
「甘醫生,我想問,你哋呢度有冇好嘅trainer(負責培訓住院醫生資歷較深的醫生)?」
「哦,同學,你何出此問呢?」
「冇呀,我諗住如果你哋唔夠trainer嘅話,咁我嘅訓練就可能受到限制,所以咪諗住問下。」果然不得不讚歎新生代,比當年的我更懂得發掘資源,為未來鋪路。
面對提問,我沒有作出一個直接的回答,反而問:「如果我哋有好好嘅trainer(導師)的話,你又覺得自己係咪一個好好嘅trainee(學徒)呢?」
同學一下子有點面紅,彷彿被我的問題嚇倒,然後細聲道:「我諗……我都算係……」語氣中失去了一點點剛才的自信。
最近一直思考着這個問題:何謂一個好的培訓制度?
世界上被公認為最好的大學,都有自己一套的收生標準。以我去年11月拜訪費城的眼科醫院為例,每年從七百多位醫生中,只挑選7位接受住院訓練。在這種制度下,老實說,即使偶爾缺乏導師在旁,我認為這班被精英亦不會差到哪裡去。
假若最好的學校都選走了最好的學生,那麼稍為遜色的同學們便是否永遠和優秀的教育體制無緣?倘若我們亦想效法外國,成為一流的培訓中心的話,我們又是否只能在起點處,取錄最優秀的學生?生活中並不可能每個被錄取的人都同樣絕頂聰明,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那些已經進入體制,但腳步較慢的同學呢?
有教無類抑或因材施教,看似相沖但並非不能共存。每個人都想接受良好的教育,想成為更好的自己。但現實是最好的學校(或任何資源)都是有限,往往只能把機會留給最有準備的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