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東京睇Billie Eilish

飛東京睇Billie Eilish
作為方大同的資深樂迷,他的離世給我一大警醒:世事無常,沒有誰能夠保證「一定會有下次」。若是真心喜歡,經濟上又有能力的話,請別再等,有騷就要睇,尤其是那些遠在天邊的超級巨星,更要把握機會親身體驗。畢竟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一切不能重來,後悔也於是無補。
大概是有點運氣吧,過去半年已先後三度出發,飛往海外追星:3月在高雄巨蛋看的《Kylie Minogue: Tension Tour 2025》;5月在新加坡國家體育場看的《Lady Gaga in Singapore》;以及剛過去的周日(8月17日),在日本埼玉超級體育館看的《Billie Eilish: HIT ME HARD AND SOFT: THE TOUR》。Kylie那次要只能靠大屏幕才看清其樣貌;Gaga那次我坐面向舞台右邊的第10行,單靠肉眼也勉強看到她的輪廓。去到今次,我與Billie Eilish就只隔着舞台與圍欄之間的一小片空隙,以及站在第一排的女歌迷,幾乎伸手可及,近得有點難以置信,嚇親自己。
何以站得這樣近?有必要認真解釋一下。作為媒體工作者,日常在香港睇騷採訪,通常都由主辦安排座位,絕大部份都是有利位置,無遮無擋,方便拍攝。不過今次屬自費性質,要是想獲得「同等享受」,就得超前準備,身體力行,在此要特別公開鳴謝今趟旅程負責打點一切的朋友德先生。
5月看罷Lady Gaga的演唱會後,他已問我會否有興趣一起去日本看Billie Eilish。事關這次長逾一年的新碟巡唱,由去年9月29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市的Videotron Centre揭幕後,一直主攻歐美城市;今年2月底至3月初才前往澳洲,在布里斯本、悉尼和墨爾本舉行12場演出;日本的東京站則是最接近香港的一站。要是想一睹這位曾兩奪奧斯卡小金人、擁有9座格林美獎的新世代小天后風采,何況我真的很想親耳聽一次她唱《BIRDS OF A FEATHER》,撲飛事在必行。難題是:怎樣買?幸好有德先生主動伸出友誼之手。
從新加坡返港的那一夜,甫下機已收到德先生的WhatsApp短訊,問我有沒有美國運通(AE)卡,方便用來訂票,我說:「沒有!」然後他回覆兩句:「I just found one so okay!(剛剛找到一張,所以OK!)」、「U both day okay? 16-17/8(8月16日和8月17日這兩天你都可以嗎?)」,我答:「得!」他說:「Okay wish me luck tmr!(好吧,祝我明天好運!)」大約10個小時候就收到他的喜訊:「Book your flight now!(即刻訂機票啦!)」德先生以自己名義買了四張票,門票都印有他的名字,另外兩張分別由他的朋友K小姐和我的台灣朋友法蘭克承接。就這樣,三個月後,我們四人前後腳飛抵東京,開展這個快閃睇騷之旅。
當地時間下午約一點半,我們相約在池袋站集合,乘 JR 埼京線於北與野站下車,再步行約十分鐘,終於抵達埼玉超級體育館。演唱會下午五點開始,要提早三小時到場?關鍵在於我們買到的是「企位飛」,每張門票都獲隨機編配一個「整理番號」(即「序號」),決定入場的先後次序和時間,場內設有A、B、C三個企位區,所有「序號」由「1」開始,一直排至「10000」或以上,譬如「1」至「1000」號的整隊入場時間為下午二時四十分,「10000」之後的「序號」就要下午四時二十分才開始入場。我們非常幸運,竟然抽到「41」至「44」,要是不早一點去到現場排隊,就失去抽中「上上籤」的意義。坦白講,這種入場安排我真的沒有試過,德先生笑我「大鄉里」:「全部standing with queuing no. 嘅concert都係咁㗎,香港同外國一樣,係文明嘅表現。」
下午接近三點,大會陸續安排觀眾分批進場,由於企位先到先得,每位順利通過安檢的粉絲都是急步前往「最前」的位置,隨後就要企定定或是坐定定等開騷。距離開騷時間尚餘兩小時,可以去洗手間嗎?可以,但小心「有出冇入」,「強行返歸」不是不可以,但隨時引來「成村人藐爆」,所以我還是乖乖的死忍,最終要等到晚上八時散場後滾搞一輪,才可以真正「解放」。
這一晚的門票盛惠36,800日圓,折實為港幣約$1,945,打破多年看騷「最貴紀錄」,但第二場表演嘉賓是藤井風,演繹《Matsuri》和《花》等「騷勞」45分鐘,同場加送吹奏saxophone;之後Billie Eilish接力,她如電兔般活力滿瀉,紮紮跳無間斷「唱爆」個半鐘,《What Was I Made For?》、《CHIHIRO》、《WILDFLOWER》、和《BIRDS OF A FEATHER》統統如願聽到。而且場館四面台設計,她總是經常來到我們這邊,如此距離,如此氣氛,名副其實「一張票賺到笑」,感動得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