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勞成本過高 阻礙經濟振興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自2023年9月4日起接受申請,飲食界立法會議員張宇人聯同業界回顧計劃實施情況時表示,輸入外勞有助提升服務質素,如果能及早輸入外勞,相信可以避免倒閉潮。然而,他同時批評外勞的成本高於本地勞工,薪酬不得少於本地工人擔任相類職位的每月中位工資,並且需要承擔住宿及醫療費用。外勞成本過高,確實對餐飲業及其他勞動密集行業的經濟效益產生負面影響,特區政府有必要放寬現有的外勞政策,以降低餐飲等行業的經營壓力。
今年上半年,本港餐飲業連環結業,接近20個品牌、近300間店舖閉店。雖然有高官指出「有店舖倒閉,也有不少新店舖開張」,但觀察本港上市的餐飲公司業績,情況並不樂觀。就如稻香控股於3月底發出盈警,預計全年虧損5,280萬元;太興集團公布截至去年底的年度業績,純利大跌33.13%。大家樂的盈利亦下跌三成,財經專欄作家估算,每家大家樂分店「每月僅賺3.4萬元」。中原經紀人指數(商舖租金)已由今年3月上旬的高峰期45.83緩慢下降至7月下旬的41.3,顯示租金成本正在下滑。然而,勞動力成本卻上升,這成為壓垮餐飲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依賴外勞推動經濟發展的澳門及新加坡,在外勞政策上並未如香港限制外勞薪酬不得少於本地工人擔任相類職位的每月中位工資,而只是訂定須聘用一定比例的本地工人。例如,新加坡政府規定企業每聘請1名本地人,可引入5名外勞,其他限制也較香港少。澳門則限制賭場前線職員必須聘請本地居民,其他酒店和旅遊崗位則可以輸入外勞,從而確保了本地就業一直平穩。外勞的薪酬應由市場自由決定,政府強加門檻完全違反經濟原則。
曾在美國布朗大學任教的經濟學家裏德堡指出,外勞對地區經濟有明顯貢獻。他舉例說,若聘請外地勞工到農場協助收割生菜,經濟理論上本地工人工資可能會下降,但這些外勞不僅工作,還會消費,增加對物品和服務的需求,從而創造就業機會,提高整體經濟的工資水平,其好處可彌補甚至超過工資降低對某部分人的損失。因此,香港在引入外勞上須進行大幅改革。
近年來,愈來愈多香港人選擇北上消費,其中一個主因是能享受到高質素的服務。而這些優質服務緣於深圳開放型城市模式,全國年輕人只需購買一張高鐵票便可前往,為這座城市提供源源不絕的勞動力。因此,若香港不在外勞政策上大開方便之門,港人北上消費潮難以逆轉,香港與內地的服務質素亦只會愈拉愈遠。
理解工會的存在,必然以會員的利益和福祉為首要考量,但從整體社會的角度來看,不應僅僅考慮某一團體成員的利益。做大個餅,整體成員才會受益。澳門以13.4萬美元的人均GDP,排名全球第二,正是依賴外勞提供經濟服務的基礎。因此,工會的朋友應放眼全國同胞的福祉,追求共同的上升目標,接受港府更寬鬆的外勞政策,包括盡快取消薪酬不得少於本地工人每月中位工資的不合理規定,才能讓本港各行業有喘息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