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德郵輪碼頭前車可鑑 北都產業不宜政府主導
政府中止元朗及洪水橋產業用地招標工作,兩幅地原定本星期五截標,原意發展多層現代產業大樓,如今知難而退,態度值得嘉許。但同時發展局表示為強化政府主導角色,透過科技園和成立公司發展產業土地,這容易重蹈啟德郵輪碼頭覆轍,放棄了市場調節機制,昂貴土地資源未必能充分利用。
發展局先後於2024年3月及10月以「雙信封制」公開招標,出售上述元朗用地及洪水橋用地,用以發展多層現代產業大樓,當中部分樓面免租租予政府十年,以便期間由政府以優惠租金轉租予受發展影響的棕地作業。可是這政策構思和現實運作脫節,就算計劃運用公帑補貼,但棕地作業者營運方式各有困難,例如廢鐵物料就難以搬運,根本無法通過興建多層大廈「上樓」。計劃最終胎死腹中,也平白浪費了超過一年光陰,和提速提效發展北大都會背道而馳。
政府最新計劃將位於元朗的用地交予香港科技園公司,在元朗創新園建構微電子生態圈。洪水橋用地則由政府成立的公司,以產業園區形式管理和營運該一帶產業土地。雖然科技園一直有參與政府工業發展,但新成立公司發展產業屬於冒險嘗試,就算經濟效益未如理想,也沒有市場機制作出平衡。這樣政府主導愈來愈多的發展模式,容易重蹈覆轍,未有從啟德郵輪碼頭發展經歷汲取教訓。
香港自從興建新機場,決定因為保育而保存啟德機場的跑道,並且在回歸後決定在跑道末端興建郵輪碼頭。本來這種「倔頭巷」位置就難以發展,但在長官意志先行下,曾經嘗試全球招標。但是商界反應冷淡,對於政府當年提出的碼頭方案提出修改,例如增加商業和酒店等等,可惜並不為當時政府接納。最後啟德郵輪碼頭就徹底改變成為政府主導模式,由立法會批出撥款用公帑興建,擺脫了市場平穩機制。
多年來,啟德郵輪碼頭交通接駁不便,商戶店舖紛紛倒閉,公共空間未有善用,遊客和市民也怨聲載道。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在5月邀請市場,就進一步善用啟德郵輪碼頭空間提交意向書。相信這只能夠小修小補,並不能在體制上改革郵輪碼頭。
市場主導比政府主導的優勢是靈活變通,決策失誤需要即時承擔後果,促使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北大都會區既然是政府銳意發展的重點項目,更應該步步為營,不要作出過於進取的發展模式。正如國家領導人曾經告誡香港政府有為的時候,需要善用市場力量,政府在發展都會區的土地時候應該重視市場智慧,盡量讓市場主導,而不是在公共財政赤字下,再冒上承擔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