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7-11 04:31:58
日報

極端天氣可防範 精準預警減災難

分享:
極端天氣可防範 精準預警減災難

極端天氣可防範 精準預警減災難

受熱帶氣旋「丹娜絲」殘餘環流影響,天文台昨日在半日內三度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不少市民於天文台社交平台留言批評預警反覆,令人措手不及。其後,當局基於惡劣天氣持續,宣布今日全港學校停課。事實上,極端天氣事件勢必日益頻繁,但憑藉現今科技,已能更精準預測氣象變化,甚至避免美國德州般的水災,關鍵在於城市是否願意應用民間智慧,建立官方聯繫,以科學手段降低天災衝擊。

美國德州中部上周五爆發災難性洪水,已造成至少109人喪生,逾160人失蹤,傷亡數字遠超預期。總統特朗普將災難歸因於「百年一遇」極端天氣,但當地環保組織「德克薩斯活水」成員帕塔克指出,該區地質表土稀薄、石灰岩層不透水,加上峽谷陡峭,是造成洪水致命的主因。此類地理特徵早可預見,若能加強城市規劃,例如避免在低窪地帶興建住宅,或增設防洪警報系統,本可大幅減少傷亡。亦有科學家提出加強樹木的種植,這亦有助在降雨時,緩減洪水的上漲。由此可見,面對極端天氣,完善的規劃、科學預警與防災投資,絕對可以避免嚴重的人命傷亡。至少可以提出警示,某些區域有受災的可能,讓進入的市民自行衡量風險。

回看香港的情況,過往亦曾發生嚴重的水災。就如前年9月一場「五百年一遇」暴雨令本港多區淪為澤國,其中位於黃大仙中心北館地庫幾乎被洪水沒頂。當日的窄長暴雨帶有如一把利刃,由南區縱貫至黃大仙區、沙田、北區,至深圳的龍華區。這些跨區域的極端天氣現象,突顯香港有需要進行跨區域的聯合預警及公報,可惜幾年下來,未見香港和深圳政府有更深度的氣候合作。

雖然本港天文台昨日早上預報有紅雨出現,但深圳市氣象台在前晚已預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既然深圳和香港在地理上只是一河之隔,深圳過往亦曾試過排洪引發北區出現水患。特區政府不單只滿足於政務司長陳國基統籌各部門處理防災工作,更重要的的是以跨政府的層面,跨區域建立緊密的合作,包括預警機制、聯合公布,以至防災救災的統籌工作。

adblk6

美國三藩市大灣區的氣象預報以整個區域為單位,再細分小區發布,此模式值得借鑑。粵港澳大灣區除經濟文化合作外,防災與氣象數據共享,以至精準預測氣象,同樣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始終兩地連接緊密,若訊息及數據能深度互動,相信能找出更精準的測量結果。大灣區若能建立聯合預報機制,將成為一個擴闊式的災害預警制度。

另一方面,香港內部亦可改善分區警示機制。就如昨日的紅雨警報,而受嚴重影響的地區只是區域性,部分不太受影響的市民對紅雨或感到難以理解。香港內部的警示機制若能再細分為五區,就個別域作出特別警示,始能令當區居民有更高警覺性地防範。

極端天氣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單一的城市難以逆轉,但作為先進及文明的地方,應採取更精準及嚴謹的態度,處理每次的災難,善用可用的資源,包括民間網上自發的氣象預計。只要整合這些「公民科學」資源,配合跨域數據共享與分區預警,始能讓香港在氣候危機中成為更安全的宜居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