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第二季度業績顯示各方面均有強勁增長,但智能手機行業目前仍面臨需求疲軟和激烈競爭。(資料圖片)
小米集團(1810)的主要業務包括智能手機、物聯網(IoT)產品及互聯網服務。智能手機佔收入的39%,IoT及生活方式產品佔33%,而互聯網服務佔8%。集團的亮點在於其強大的品牌效應及價格競爭力,特別是在高端市場的增長。最近,集團公佈了2025年上半年業績,表現令市場驚喜,總收入達1,160億元,同比增長30.5%;經調整淨利潤為108.3億元,激增75.4%。智能手機業務穩健,出貨量達4,240萬部,市場份額14.7%,穩居全球前三,毛利率提升至18.6%,得益於高端化策略及成本控制。智能電動汽車業務成為亮點,收入達213億元,增長230.3%,交付81,302輛SU7,毛利率達26.4%,超越部分豪華車廠,顯示出強勁的盈利能力。
儘管小米公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業績顯示各方面均有強勁增長,但智能手機行業目前仍面臨需求疲軟和激烈競爭。集團預計2025年手機出貨量將達約1.72億部,較之前預期的1.75億部略有下調,顯示全球需求放緩。儘管高端市場增長潛力依然存在,但由於記憶體價格上漲和新產品推出的限制,未來手機業務的毛利率將面臨壓力,特別是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加劇。此外,整體市場的營運成本也在上升,主要是由於原材料價格和物流成本的增加所致。
在電動汽車行業,小米顯示出強勁的增長潛力。2025年,集團的EV收入預計將達到213億元人民幣,毛利率達26.4%,超出預期。隨著新工廠建設和生產能力的擴大,小米的EV交付量有望在未來幾個季度快速增長。該行業的發展受益於全球對環保和新能源車的需求上升,小米的高端EV產品將有助於提升其市場形象和盈利能力。整體而言,短期內電動汽車行業的運營成本可能因擴張而增加,但長期看,隨著產量的提升和規模效應,成本有望逐步降低,從而支持盈利能力的增強,成為股價持續向好的主要動力。
小米集團管理層對今年全年展望持樂觀態度,預計總收入增長20%至25%,主要由智能電動汽車及AIoT業務驅動。智能手機業務預計出貨量達1.7億至1.8億部,通過高端化策略提升市場份額,特別是在中國市場挑戰蘋果,毛利率將持續改善。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為增長核心,目標交付量為25萬至30萬輛,SU7及即將推出的YU7 SUV將推動收入顯著增長,力爭盈虧平衡,毛利率進一步提升。AIoT業務預計收入增長15%至20%,AI眼鏡及智能家居產品的表現可期。管理層強調費用控制及供應鏈優化,以確保整體毛利率穩定在22%以上。分析師認同小米的多元化戰略,預測利潤將保持高雙位數增長。但管理層提醒,需關注手機市場競爭及宏觀經濟風險。小米將加大研發及生態系統投資,鞏固智能設備的領導地位。
由於近日小米集團的股價自今年4月低位36.05元大幅反彈至最高61.45元後出現回調,雖然失守20天線及50天線,但未失守整個升浪的61.8%回調水平,顯示股價未破壞之前的升勢。股價在8月12日曾跌至最低50.1元後反彈,業績公佈後一度跌至51.05元後即時反彈,反映沽壓已見減退,有望在股價回升至20天線後確認見底。投資者可以在52元買入,目標上望7月橫行阻力位58元,只要不失守前低位50.1元,則毋須止蝕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