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誠基金會捐贈的「治癌神器」,因閒置而被安排轉至私營醫院。(資料圖片)
超聲波組織碎化技術,可為香港醫療經濟帶來多少收益?
已退休的李嘉誠先生早前表示,香港經濟面臨挑戰,應發揮醫療經濟提高質量,深度研究如何利用醫療科技,做到低成本、高效益,提高服務水平及質量,為香港、中國及東南亞服務。李嘉誠基金會向港大和中大兩間醫學院捐贈的「治癌神器」之後成為頭條報道,報道卻以「併發」兩字提醒全港市民這最新醫療科技具併發症風險!然而,忽然頭條的《治肝癌機Histotripsy國際研究:5%現併發》未有解釋,5%現併發究竟是多是少?這些併發究竟又是輕是重?這種標題黨式報道,對香港發展醫療經濟有甚麼幫助?
標題黨引述的國際研究,我跟其中一位主要作者有過兩面之緣,這位以最新科技幫助超過300個病人的美國醫生Kevin Burns向我解釋,治療後30日內5%併發症率比其他現有治療方法的低,而這些併發症一般亦較輕微。回應立法會議員謝偉俊有關政府對「治癌神器」閒置而最終被安排轉至私營醫院的提問,並引述有意見指事件令基層病友失去以價廉高效方式使用嶄新科技治癌機會,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對醫療新科技有另一專業看法:「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此器械作肝臟導向療法新選項,是基於動物模型實驗、以術後併發症及短期(30天)消滅腫瘤率為主要終點的臨床試驗數據,支持此療法的安全性及療效,臨床試驗並未有提供遠期腫瘤局部復發/轉移率及病人生存率,亦未有與現有標準微創局部治療作比較。」
議員擔心有關情況從病人角度而言觀感欠佳,局長堅持未有遠期數據證實新技術更有效。首先,提醒傳媒最新研究《The #HOPE4LIVER single-arm Pivotal Trial for Histotripsy of Primary and Metastatic Liver Tumors 1-year Update of Clinical Outcomes》提供治療後一年的腫瘤局部復發/轉移率及病人生存率數據,效果和安全令人滿意。作為經濟學者,我更感興趣是新技術對醫療經濟貢獻。Grok分析較保守:「雖然缺乏具體收益數據,Histotripsy憑藉其低成本、高效率及無創特性,有望為香港醫療經濟帶來顯著正面影響。初步推估:(一)直接節省:每年可能為公營醫療系統節省數千萬元治療成本(以肝癌為例,約1,700萬元);(二)醫療旅遊:若吸引境外患者,可貢獻數千萬元收入(估計3,400萬元/年);(三)長期效益:減輕人口老化的醫療負擔,提升香港醫療科技的國際競爭力。」
是的,儘管衛生開支已成為三大公共開支之首,醫衞局從來不是為搞醫療經濟而設立的。今次醫衛局對新醫療科技在公營醫療系統的取態,卻有加快新醫療科技轉至私營醫院發展醫療經濟的意想不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