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維港兩岸的吊機仍在繪製天際線,香港的建築革命已悄然升維。(資料圖片)
香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提出將大灣區打造成「組裝合成」建築技術中心的藍圖,猶如為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注入新引擎。當全球城市競逐創新制高點之際,香港在最新國際排名中綻放光芒——榮登《Time Out》全球最佳城市第14位,穩居世界一線城市前列,宜居指數躍升全球第44位。這些閃耀成就的根基,正是香港獨特的法治優勢與開放基因。而今,建築科技的突破將成為香港遞向世界的嶄新名片。
發展局的戰略目光精準鎖定兩大關鍵:技術深化與區域協作。當香港公營房屋採用組裝合成技術已縮短三成工期,未來全面推廣至私營領域,可望實現四成施工效率提升,更將驚人地削減八成建築廢料。這項變革背後的底氣,來自大灣區渾厚的產業鏈條——深圳的尖端研發、珠三角的智能製造,與香港淬鍊百年的國際標準認證體系,正凝結成無可替代的區域合力。
香港普通法制度的珍貴價值在此刻尤顯璀璨。正如終審法院陳兆愷法官所言,普通法的靈活特質「能因時制宜,適應社會需要」,為全球商業活動鑄造穩定可靠的法律盾牌。當國際調解院總部今年底正式落戶香江,這座城市不僅是跨國合約的守護者,更成為知識產權的堅固堡壘。2025年實施的企業遷冊新制,允許跨國公司兩周內無縫轉移法律實體,正吸引無數國際企業將亞太樞紐紮根於此,為建築科技產業鋪就通往世界的跳板。
然宏圖需有破壁利刃。跨境物流的關卡阻滯、三地技術標準的差異鴻溝、專業資格的認證藩籬,皆需專責機構破冰前行。筆者建議特區政府當設立「建築科技國際協作辦事處」,統合發展局、律政司、商經局之力,以當年建立電子遷冊系統的高效為鑑,為企業提供跨境法規諮詢與稅務導航,更攜手新成立的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將大灣區建築標準推向新加坡、中東乃至「一帶一路」廣闊疆域。
當維港兩岸的吊機仍在繪製天際線,香港的建築革命已悄然升維。發展局的遠見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將香港「內聯外通」的基因從金融貿易拓展至科技疆場。以普通法為經,以大灣區為緯,香港正從「超級聯繫人」蛻變為「標準制定者」。國際調解院鐘聲敲響之際,世界將看見:這座東方之珠不僅善解爭端,更將為人類建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