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0-09-22 13:45:00

兩者有關係,所以?

分享:

近日在心理學入門課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教授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想起很多人常以為當數據顯示兩個可變項(variables)有「相關」(correlation)的特質,便等同兩個變項有因果關係,例如李梓敬法律博士,7月尾在自己臉書公開上載的一幅圖,列舉了當時香港武漢肺炎的確診者的地理分佈和密度,及當時民主派協調 立法會出線人選的初選票站,以「竟」及「高度吻合」的字眼形容兩者的分佈和密度的關係,再加一句評論「一定無關係啦。」是很容易引至部分是非不分,經常不用腦袋思考的香港人,產生錯誤的聯想,以為兩者有關係是很稀奇的事,甚至以為兩者是有因果關係,因為市民參與初選投票而令武漢肺炎傳播,而事實民主派初選投票之後,並沒有出現初選投票群組,而當時兩者的顯示的相關,不過是因為另一個更直接的可變項 — 各區人口分佈和密度。

 

因為各區人口分佈和密度的關係,即使初選票站的分佈和密度,換上其他可變項,如麥當勞分店、學校、垃圾筒、便利店等的分佈和密度,也仍是可以發現類似的正相關(positive correlation),即當一個變項上升,另一個變項亦同樣會上升,當一個變項下降,另一個變項亦同樣下降的。這種相關的指標,有可能顯示當中一個變項是因,而另一個變項是果,但從科學的角度,兩者實究竟誰是因,誰是果,並不清楚,也有可能像以上的例子,是第三個可變項引起的,需要進一步測試求證,才知兩者是否存在因果關係。所以,很多日常生活我們常直覺想當然對事件產生的聯想及判斷,其實是未達科學水平的論述,而這些沒有達到科學水平的論述,欲指點大衆明辨是非的法律博士,還是少公開分享,才配得上自己的學術銜頭,對嗎?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