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7-22 04:30:19
日報

基孔肯雅熱來襲

分享:
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來襲

 近日廣東省佛山順德區爆發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疫情,錄得逾1,800宗確診個案。雖然本港近日未有本地感染報告,但鑑於與廣東地區人員往來頻繁,加上白紋伊蚊在本港廣泛分布,市民絕不能掉以輕心。

基孔肯雅熱這種由蚊媒傳播的病毒性疾病,主要症狀為劇烈關節痛,嚴重者可持續數月之久。該病毒最早於1952年在坦桑尼亞被發現,其名稱在金馬孔德語中意為「彎曲」,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因關節劇痛而彎腰駝背的模樣,所以此病亦稱「屈公病」。雖然大部分患者病情較輕,但若不及時就醫,可能引發眼部炎症、神經病變甚至心臟問題等嚴重併發症。

傳播途徑方面,病毒主要透過白紋伊蚊叮咬傳播。白紋伊蚊在本港十分常見,且繁殖能力強,一旦病毒傳入,有可能在社區內擴散。感染後潛伏期一般為2至12日,常見為3至7日,初期症狀包括高燒、劇烈關節痛、皮疹、肌肉痛、頭痛及疲勞等,其中關節痛多呈雙側對稱分布,主要影響手腕、腳踝及手指關節。

市民在暑期參與戶外活動,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穿著長袖衣物、使用含DEET的驅蚊劑、安裝紗窗紗門,以及清除家中積水。從廣東地區返港的市民,應留意健康狀況。

adblk6

診斷方面,醫生主要透過病毒核酸檢測或血清學抗體測試確認感染。治療上,目前尚未有特效藥物,主要以支持性治療為主,包括充分休息、補充水分及服用止痛退燒藥物來紓緩症狀。基孔肯雅熱的臨床表現與登革熱、寨卡病毒感染相似,但劇烈且持續的關節疼痛較顯著的。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蚊媒傳播疾病的威脅日益增加。市民應保持警覺,做好防蚊措施,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