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為何須住院?醫生建議背後邏輯
以往兒童流感症狀不明顯,易延誤診斷導致住院。現時快速測試普及,輕症可在家休養,服用抗病毒藥。但部分個案仍需住院,並非醫生過度謹慎,而是流感易引發併發症,尤其兒童。6個月以下嬰兒風險最高,有基礎疾病者亦然。了解住院時機,避免「博一博」心態。
醫生不會輕易建議住院,通常在症狀超出一般感染範圍時才提出,重點關注孩子整體精神狀態。常見原因如下:
1) 心肌炎:心跳過速(嬰兒>160次/分鐘),發生率1%至2%,可致心衰竭。須住院監測心電圖、酵素。
2) 肺炎:持續咳嗽、呼吸急促、X光出現「變白」的情況,風險5%至10%。繼發細菌感染,需抗生素、氧氣;在家易惡化、呼吸衰竭。
3) 腦炎:神志不清、抽搐、嗜睡,發生率0.5%至1%,可致永久損傷或死亡。需腦波、腰椎穿刺;延誤死亡率>10%。
4) 其他:高燒>39℃超3天、嚴重脫水、慢性病惡化。
醫生綜合評估住院指標:(1)年齡小於2歲、(2)免疫力弱、(3)症狀48小時內惡化。這些建議源於全球指引,兒童流感住院率約1%至2%,但未及時治療的併發症死亡率可達5%。例如,肺炎忽略可能轉為敗血症;腦炎延誤,孩子恐遺留癲癇。
父母若拒絕住院,風險極大:研究顯示,拒絕住院的流感兒童再入院率高達30%,多因併發症惡化。反之,及時住院提供靜脈輸液、監測儀器與專科治療,可縮短病程。
總之,醫生建議住院必有特定擔憂,如心肌炎、肺炎或腦炎。父母應信任專業,避免一口拒絕——這不是多餘,而是救命。流感季,疫苗仍是首選;確診後若醫生提議住院,請視為嚴重訊號,及早行動,讓孩子安全度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