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2-08-31 04:29:13
日報

為何牛皮癬容易被混淆?

分享:
為何牛皮癬容易被混淆?

「牛皮癬」常與銀屑病、白疕、神經性皮炎混為一談。中西醫的學術用語經常使用牛皮癬,奈何歷史原因或翻譯錯誤,導致患者感到困惑。

牛皮癬的命名是指皮損部位狀如牛領之皮,皮厚而堅韌,好發於頸項部,又稱為「攝領瘡」。隋代《諸病源候論》中說:「攝領瘡,如癬之類,生於頸上癢痛,衣領拂著即劇。」明代《外科正宗》指:「牛皮癬如牛項之皮,頑硬且堅,抓之如朽木。 」由以上文獻可知,牛皮癬本義是指搔抓或反覆摩擦後,皮膚愈見增厚,如牛皮般的改變。現代醫學用語來解釋,基本損害多是圓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搔抓後皮膚肥厚,皮溝加深,皮峭隆起,極易形成苔癬化,是本病的重要特徵。這單一性慢性病的表現與西醫神經性皮膚炎(Neurodermatitis)一致。

當在網上搜尋「牛皮癬」,與「銀屑病」一起出現,不少醫療網站亦會指出牛皮癬的學名應為銀屑病。那麼,銀屑病與牛皮癬是相同的疾病嗎?答案是否定的,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銀屑病(Psoriasis)是「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其特徵是境界清楚、具有鱗屑、硬幣大小的紅色皮膚損傷。症狀包括瘙癢、不適、刺扎感和疼痛。」這種皮膚紅斑上反覆出現多層銀白色乾燥鱗屑,為慢性復發性皮膚病,中醫稱為白疕。

簡而言之,坊間經常誤用牛皮癬來形容銀屑病,中醫之牛皮癬與西醫之神經性皮膚炎的皮膚損害描述最為接近;中醫之「白疕」與西醫之銀屑病的皮膚損害描述才是最吻合。

皮膚病形態變化萬千,以上疾病以皮膚損害改變為診斷的重要指標,準確了解診斷名稱是踏上治療之路的起點。

作者為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周艷秀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