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乳房主要由乳腺、脂肪及一些韌帶組織組成,由於沒有肌肉,所以較敏感和「嬌柔」。當女孩子踏入青春期乳房剛發育時,乳頭下方會先出現輕微腫脹。而當有月經之後,亦容易在每次來經前約兩星期出現乳房脹痛,或兼且會摸到「腫塊」,但在月經期間又會消失,這是源於在月經前夕,會分泌黃體素(其中一種女性荷爾蒙),促使乳腺增生、乳房組織水腫所致。
這些摸到的「腫塊」,一般多屬良性,即是並非包含癌細胞而致乳癌的惡性腫瘤,臨床上有3種最普遍的情況:其一是發育期中常見的乳房水囊(Breast cysts)。水囊其實是一個滿載積液的「小泡泡」,可生在皮下或乳房組織內,屬良性病變,但在來經前夕會令人感疼痛,並會隨著經期而改變體積大小,不過通常即使稍為變大或隨時間也不會演化成惡性。其二是纖維腺瘤(Fibroadenomas),主要由腺體和結締組織構成,屬良性,一般不會引致疼痛。臨床上不少發育期近尾聲至20出頭的少女,當摸到乳房內有腫塊而去看醫生,確診時多屬纖維腺瘤。其三是纖維囊腫變化(Fibrocystic changes),屬於乳房組織內的良性變異,會令少女感到乳房內有「硬塊」,亦會在來經前夕感到疼痛。
水囊和纖維腺瘤,兩者摸起來均會感到是呈表面光滑的卵形或圓形狀況。隨著月經周期變化,身體逐漸發育成熟,臨床上這些青春期少女患者之中,有約1/4人的纖維腺瘤會變小,另有約1/2人的水囊會消失。
發育時期乳房出現惡性腫瘤屬罕見情況,不過女孩子一旦感到乳房內的腫塊痛楚加劇、經期後沒有消失,或甚摸到有變大或伴隨其他異樣的情況,就必須要盡快求醫。此外,亦建議從年少養成健康飲食習慣,高糖高脂食物適可而止,以免習慣了過量進食隨年長易致肥胖,令身體充斥含大量雌激素的脂肪細胞,日後變成誘發乳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作者為香港港安醫院-荃灣外科顧問醫生伍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