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繞網絡生態的ViuTV原創劇《哪一天我們會紅》,以極度寫實、虛實交錯的方式,血淋淋呈現當下虛擬世界裏,一眾「創作人」為爭奪人氣、like數、流量和資源的殘酷實況。作為客串第12集(5月20日播出)的內容創作者──今次鏡頭面前做回自己,片尾顯示角色叫「Channel主持」,在此再三多謝劇組邀請──有時也會因為部分對白過於真實,睇劇時往往先大笑後驚訝:「吓,呢啲都播出得街嘅咩?」
就以我有份亮相的那一集為例,劇本屢現「大辣」級數對白,如凌老闆(凌文龍)直指「Content is king」想法過時,多巴胺才是終極流量密碼:「其實人根本就係鍾意睇垃圾啊!」對現實當頭棒喝,作為觀眾既有「我就係要呢啲嘢」的暢快感覺,同時又因為過分直接引發深刻反思,難怪這集播畢後,在Threads的討論熱度持續至翌日。這套連續劇怎樣誕生?一於向三位主創:導演應智贇、兩位策劃及編審唐翠萍(Iris)與李卓風問個究竟。
此劇英文名叫《Where is My Fifteen Minutes》,靈感源自著名當代藝術家安迪華荷(Andy Warhol)1968年發表的名言:「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但凡所有事情「被看見」之前,都要有一個強大創作意念支撐,阿風坦言《哪一天我們會紅》的誕生可追溯至三、四年前,本來是為另一平台創作的10集、每集10分鐘的劇本,「曾經胎死腹中,又死灰復燃!」幾經轉折變成「ViuTV原創劇」,2024年2月農曆新年後落實拍攝,4月開鏡,6月煞科,相隔一年後,2025年5月初首播,集數擴展至15集,每集連廣告約60分鐘,惟主題不變,「(劇情)係做(圍繞)content creator同埋年輕人……某程度上都係一個青春殘酷物語,去追夢,但係遇到好多現實嘅打擊嘅一個故事。」

有劇本,當然要人執導,何以邀請「阿溫」(應智贇的「贇」粵音「溫」)合作?阿風解釋因為他是個對自己作品投入百分百真誠,並對自己作品絕對負責的導演,「我哋睇到阿溫佢前面兩套作品,我諗觀眾當然有結論啦,但我哋睇到入面好多好好嘅元素,同埋從個作品真係睇到導演嘅性格,佢係一個好單純嘅人,我覺得佢嘅童心好適合去演繹呢個作品。」Iris續說:「因為好似YouTuber我哋個主題其實就係講緊喺呢個世界度,即係好似英文劇名咁樣啦,就係有15分鐘被看見嘅機會,我覺得要做到,要完成到呢個project,大家一定要有個心要all in(全情投入)將佢做好。」
阿風說最重要的原因跟阿溫有切身關係:「我曾經都同阿溫講過,呢套劇係關於好多被讚美啊,被批評啊,好多網上輿論嘅一個題材嘅劇集,我哋想搵一個真正了解同埋(有)經歷嘅導演,咁樣佢先會拍得有血有肉,而我覺得我哋係冇揀錯。」他的意思是阿溫兩套前作《深宵閃避球》(2022)及《超神經械劫案下》(2023)公映後外界反應未如理想,「阿溫」承認自信難免深受打擊,需要沉澱一段時間:「唔多唔少都有唔開心囉,呢個好正常嘅我覺得,冇喇我都過咗喇。你話所謂嗰個沉澱係咪真係會柄埋話唔做電影,又未至於嘅……但我冇諗過個契機咁快囉,即係大半年之後就收到佢哋call我(合作)。」

另一樣必須談及的是演出陣容,何以他們這樣勇敢,挑選一批對觀眾而言「極度新鮮」的面孔擔大旗?阿風說:「我哋都好清楚播出之前用咁多陌生嘅面孔係好大風險嘅,同埋因為基礎上觀眾唔認識,佢哋需要一啲時間去消化。但係『被人看見』呢個係我哋呢套劇入面好重要嘅主題,我諗我哋第一集某程度上都可以fulfill到其中一個好大嘅期望。」Iris則說選角和演員人數基於故事主題:「故仔係講而家嘅YouTube網絡生態,我哋唔想得兩個人或者三個人,真係都想盡量呈現成個YouTube嘅生態嘅嗰種感覺……我哋亦好想係用返我哋個主旨,就係俾人看見,我哋好希望而家呢個影視圈入面,值得被看見、亦都好fit cast嘅(新)演員,想(邀請他們)加入我哋個故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