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其說香港電影加油
《第4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曲終人散,《九龍城寨之圍城》成為大贏家,由最佳電影、最佳導演以至多項技術獎一網打盡;《破.地獄》亦奪得影后、男配角、編劇、音樂和歌曲獎;《爸爸》則穩穩收獲影帝、女配角及新演員三獎,整體賽果大致合理,亦無大爭議。然而,今屆頒獎禮上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不是作品金句,而是本地電影界的六字真言——「香港電影加油」。
不少得獎者都說了這句說話,講得真誠,說得激動,但愈講得多,就愈令人人困惑:大家都在「加油」,但何解香港電影仍在原地打圈?這六個字,是勉勵、寄望,還是充滿無力感的場面說話?相信業界人士都好清楚,大家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之後,前路依然荊棘滿布。每一次嗌「加油」,只是在沒有答案的情況下,給彼此多一點盼望。
不計《九龍城寨之圍城》和《破.地獄》兩套票房奇蹟,今屆多部電影都是誠意十足,好似《爸爸》雖製作簡樸,但演員與導演的用心毋庸置疑;又好似最終空手而回的《看我今天怎麼說》、《虎毒不》,其實均是口碑載道的小品佳作。說句公道話,「加油」這個動作,行內早就日復日地做緊。
那麼,既然並非努力不足,問題又出在哪?答案其實人人心中有數——問題在於環境。之前古天樂在節目《爆谷一周》都講過,今年開拍的本地電影數量或會「縮減到恐怖地步」。除了製作預算,院線排片、觀眾習慣與市場信心都處處在收緊。努力與否,早已變成一種賭博。
說到這裡,不禁想起黎明曾講過的一番話。他在演唱會上曾經講過,以前挑戰高空動作時,觀眾總會在台下大叫「加油」,他後來明白:「『加油』嘅意思即係你坐喺度叫我去死,因為你哋冇郁,得我喺度郁吖嘛!」所以他向歌迷提議,不如改講「Good Luck」。自此之後,「Good Luck」便取代了「加油」,成為他與歌迷之間的祝福。
這句「Good Luck」,或許才是我們現在最應該對香港電影說的話。
電影人已經夠努力,需要的是運氣,是時機,是觀眾的耐性與選擇。近年本地不少新演員、新導演都在嘗試走出舊有框架,但在速食文化與演算法的洪流下,他們的面貌與作品,要走到觀眾眼前,並不容易。
支持香港電影,不應止於「加油」這類情緒宣洩,而是應該實質一點——走入戲院、買飛,甚至只是一句觀後感、一個like,已經是一點火光。那份火光不一定會燒得旺,但足夠照亮下一步的路。
當然,我們明白「加油」這句話,來自真心,但現實就是如此殘酷。與其無止境地講「香港電影加油」,倒不如改一句口風,試試跟黎明一樣,祝一句:Good Luck,香港電影。你值得一點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