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5-08-29 04:29:33
日報

一定要咁難聽?

分享:
姜濤 AK江𤒹生

香港樂壇近年多了一個幾出名的俱樂部,不是甚麼歌迷會,也不是甚麼慈善組織,而是YouTube頻道——「難聽歌手俱樂部」。顧名思義,這個頻道靠指出歌手唱功問題起家,由真假聲轉換、鼻音是否過重,到走音、不夠氣,樣樣都敢講。之前有段時間網上都好多有關這個頻道的討論,好多人話它是樂壇救星,次次都出招一針見血,亦有好多人話它是黑心倒米壽星,專門唱衰本地歌手。

雖然相關討論最近靜下來,但「難聽歌手俱樂部」本身仍然有繼續發功。頻道近日就上載了一條名為《香港頂流偶像歌手衝出香港表演》的片段,內裡包含Lolly Talk、姜濤和AK江𤒹生分別在日本、台灣和韓國的表演片段。片中,Lolly Talk就被片主用字卡話「衝出香港去東京嚇人」、「難聽到核爆」,是「魔音七姊妹星團」,姜濤就被指「鬼食泥」、「拉牛上樹的走音」,至於AK就被笑「X叫」。這些字眼,傷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極強,網民肯定睇得夠過癮。

問題是,這些描述比起評論,更似純純粹粹的嘲諷。的確,「難聽歌手」好多時都用到專業角度去分析歌手的唱功,觀眾睇完之後會多識一個概念,歌手睇到都知道要改哪些地方。可惜今次只剩下「難聽到核爆」這些粗糙標籤,娛樂性的確十足,但對音樂一無所補。

這種「標籤化」其實可以好致命。走音練得好就可以改善,但一旦被冠「魔音七姊妹」這種hashtag,就算之後唱功日漸改善,這個包袱仍然會被綑綁。粉絲之所以反擊得如此激烈,不是他們真心覺得偶像唱得好聽,而家他們清楚明白到,輸的不是表演水平,而是整個形象。

adblk6

話說回來,「難聽歌手」又點解彈得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就係傳媒、主流樂評大多都變了PR鱔稿,隻字不提唱功,只顧讚場景同服裝;第二層就係現場演出爆發,疫情後啲騷返晒嚟,歌手真實表現多被觀眾用電話拍低再上傳,缺點隨時接受全民審查;第三層就是演算法最愛負面字眼,把口愈賤就愈viral。「難聽歌手」正正就是食正這條水。

這個頻道無疑是有料到,所以問題絕非它評得是否有理,而是「一定要講得咁難聽?」香港從來不缺批評,從來不缺專業眼光,但偏偏缺了一種「想你好」的態度,簡單講就係心地差。由批評變嘲諷,不斷擴大對歌手的消費,樂壇不會因此而進步,有進步就只得頻道的view數,以及它口賤的程度。這樣的評論,比起一班難聽歌手更加難聽,就令人覺得「你唔係想佢哋好,你係想佢哋死」,造成一個又一個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