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三分甜到七分苦
「人氣勝過COLLAR」,好多時傳媒仍然用這句來形容Lolly Talk的氣勢。8個《全民造星IV》落選者,靠自組成團,短短3年就有專輯、有演唱會、有廣告代言,仲可以去到日本參加偶像祭,似乎是「失敗者的逆襲」最佳教材。觀眾睇她們上台唱歌跳舞時時刻刻掛住燦爛笑容,背後卻原來有一個殘酷對照:有報道話,她們半年冇糧出,仲被通知倒欠公司20萬。
表面睇,Lolly Talk好似香港女團奇蹟:沒有大公司撐腰,但不斷有商場活動同廣告接,仲有專屬的電視節目,以及贏過各大頒獎禮音樂獎項。她們真心犀利,仲有人話8女人氣壓過COLLAR。問題是,這種運作模式並不是靠市場養活,而是靠幕後金主餵養,一旦「樓上閂水喉」,就真的「即使多風光都要清醒」。
知情者向傳媒爆料:Lolly Talk每次出騷要book保母車、化妝師、髮型師,排場十足,但收入要分8份,仲未扣除開支,就算是「神算」王梓軒都計到不會大賺。再加上近半年經濟不景,工作量急跌,完全是望落紅,盤數仲紅。到公司出單據,話Lolly Talk每人倒欠公司20萬,她們自己都嚇親。
對比之下,官方Instagram的回應就好有趣:
「Lolly Talk仍然同三年前一樣,8個人繼續一齊行得幾遠得幾遠。」這句說話,就好似維穩告示:她們只強調「團結」,未有正面回應「冇糧出」同「欠債」。齋講團結,其實是煙幕,反而更突顯背後危機。
問題不止是Lolly Talk一隊。COLLAR之所以仲可以維持曝光,就因為她們背後有MakerVille同ViuTV,以至母公司PCCW支持,無論是節目資源、宣傳渠道,甚至最基本的公司現金流,都比Lolly Talk有保障。香港觀眾成日鍾意拎她們來比較,講邊隊女團人氣高、邊隊得獎多,但現實是,制度、後台、安全網根本不同級數。
這裏牽涉一個更大的結構性問題:香港娛樂圈由來已久的「風光背後」。時不時都有歌手爆料,話自己有騷出只是表面風光,扣完化妝、服裝、交通費,最後袋幾百蚊。電視劇演員有時要自己貼服裝、車費,舞台演員靠兼職頂住生活。Lolly Talk今日的情況,只不過是將這種殘酷放大,變成女團版本。
而所謂「偶像產業」模式,香港一早有人想將韓國一套搬字過紙:練習生制度、公司鋪天蓋地宣傳、周邊產品經濟等。問題是,香港沒有一個大市場去養活這條流水線,最終只剩下一個空殼。
Lolly Talk有沒有機會走出困局?可能仲有。她們始終有一定粉絲基礎,但關鍵是:她們靠甚麼模式生存?繼續等金主科水?還是重新思考「香港女團」應該點樣行落去?她們的名字,經常被取笑聽落似「攞嚟托」,想不到現實與名字有幾分相似,而由《三分甜》出道,今日走到「七分苦」,亦未免有點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