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7-11 04:31:34
日報

主教山配水庫

分享:
主教山配水庫

香港公眾考古學會七月份的會員活動是參觀深水埗的兩個古蹟:主教山配水庫和李鄭屋漢墓,並由我來導賞。李鄭屋漢墓雖然發現至今70年,小學生的課本上都有提到,但真正去過的香港人寥寥無幾;主教山配水庫作為新興網紅古蹟,明顯去的人多得多。

我們在悶熱高溫的下午爬上90米的小山崗頂。入口鐵閘顯示場內人數限制100,我們一行30多人要等待10多分鐘才能全部進入。配水庫入口是原來被挖掘工程破壞掉的頂部,沿著鐵梯子走到水庫底部,圍繞著我們的是100多根「羅馬式」石柱,燈光映照之下猶如置身歐洲的地下宮殿,這樣的體驗在香港實屬罕有。

配水庫其實在香港很常見,香港島和九龍都有不少。一般建在山崗頂,以高度形成的壓差為市區千千萬萬戶居民供水。

1904年這座配水庫建成的時候,西方建築應用鋼筋混凝土並未普及,建築結構多以磚或石塊建設,然後砌成拱形。目前所見每條柱的基座為混凝土,其上為14塊花崗石,每塊花崗石表面粗琢並中部凸出,而拱券則用紅磚以羅馬式砌法砌成,再配以混凝土拱形天花。當中的混凝土結構是水務署在1952年加建的,然後在1970年代停用。

這座被定義為「水缸」的水務結構,不在香港的歷史建築名單裏,因此2020年水務署進行拆卸時古物古蹟辦事處並不知情。還好有心市民偶然從洞穿的水庫頂部窺見內裏的羅馬式拱頂,再被傳媒曝光才引起當局的注意,從而停止工程並進行保育,我們才保留了這香港最早並唯一的圓形配水庫建築。百年來外界對配水庫的擾動和改建非常少,是真正原汁原味的百年建築,是絕對值得保育的珍貴文化遺產。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