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04-27 06:00:00

全購股災的背後

分享:

大市圍繞三萬大關上落,氣氛差勁,場中亦爆發了全購股災,主角本是煜榮集團(1536),惟其他全購股也被恐慌拋售,或可趁機探索下這類全購股的背後運作模式。


先此聲明,本人亦在煜榮全購期間作過推介,主要是循往績及捉心理角度出發,首先新主彩輝投資的最終控股人,跟曾大爆升過的華夏健康(1143)及藍鼎國際(582)控股團隊都有微妙關係,故料煜榮亦應成最新炒上對象; 其次,出事前煜榮市值亦僅約7億元,其中殼價已值5.52億元,成本不輕,加上近期又先後有達飛(1826)及善樂(1660)兩隻全購股倍計大爆升前科,且煜榮在全購期間亦曾小熱身,一扯便見乾上,本著邪氣小鮮肉每多股民愛,故也作投機買入推薦。


果然,在全購完成及董事局閃電大換班後,煜榮在本周一甫開市便節節上揚,最高搶上了3.26元,較全購價1.79元高出82%,有交代了吧?但周二才是惡夢開始,股價輕上3.34元新高後,便調頭沿途大插到收市,最終大跌至1.5元報收,還低於全購價水平。


收市後,大股東宣布原來在當日沽出了3,486萬股,每股均價2.3426元,但惡夢還未完結,周三再沽1,318萬股,均價1.3024元,竟較全購價還低一大截,這時大家才醒覺大股東似是要錢不要貨,究竟發生何事?


先拉遠點角度看,周二、三沽出的兩大手貨,平均價計為2.0568元,仍高於全購價,所以有理由相信,只要沽出總均價在1.79元以上,相信還有再沽的可能,執筆時還未知昨日有否再拋售,從好方面想,當其拋售均價到1.79元或以下時便應停手;  但若然出貨總均價低於1.79元,則似是另一回事了。

adblk5


早已聽聞,全購股都有所謂「找殼數」的後續動作,意即某些新主在全購完成後,便會在市場上將部份持貨獲利,以將控股成本減低,又或其他中間人的橫手持貨,也通常會在這時套現來取回報酬,但一如煜榮新主般沽得這樣勢兇夾狼,則從未見過。


事實上,買一隻殼往往非表面看般簡單,牽涉著不少的財力問題,大部份買家都會找證券行融資支持全購,所以完成後便需速速套現還債。更進取者,則是在甫開始時,包括首筆買股資金及全購備用款項都全是借回來的,息口亦肯定不低,據聞高達兩分以上,所以一旦全購完成,便會把握任何機會大套現來還債,縱使帳面有損失也在所不計!舉例如買入整隻股份需資7億元,新主最終可能透過大沽售將欠款減到2億元或更低,雖則持股肯定也同時大減,但實際結果則可用低成本便取得一隻殼,之後再運用財技將其逐步翻生,也是一門高槓桿的划算生意。


煜榮新主也在全購時簽下了類似融資安排,剛巧連日現身大沽貨的也是這家融資券商,所以成件事似真的跟找殼數有一定關係,只是新主會否暫時惜一惜價,在沽到均價打和時便手下留情,那就天曉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