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堵截電騙重中之重 莫讓香港成騙案之都
近年香港電騙猖獗,即使當局已加強宣傳,但仍有不少人墮入騙局,損失慘重。香港是國際都市,人口富裕又集中,容易吸引騙徒來「搵食」,亦由於騙徒得手後消息傳播迅速,令不少人感覺身處香港,十分容易被騙。若放任電騙案持續增加,不僅影響市民及內地留學生的安全,更容易令香港背上「騙案之都」的惡名。事實上,去年沙田警區設計了「香港警務處處長歡迎詞」及防騙貼士,向區內大專院校的內地生及家長派發,今年更會加碼向全港有提供內地生學位課程的大專院校派發,可見警方也是十分重視此問題。
根據警方數字,今年首5個月,錄得2,574多宗電話騙案,較去年同期上升兩成,損失金額為4.3億元。其中49名受害人是內地大學生,損失約4,400萬元,不少「港漂」大學生仍誤墮電騙陷阱,情況值得關注,反映當局必須在宣傳及教育上切中要害,並加強執法堵截騙案發生,以免影響香港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政策目標。
港漂學生初來步到,對本地法律及社會情況不熟悉,容易成為騙徒目標。針對內地生容易受騙子覬覦的情況,警務處早前已拍攝了兩條防騙短片,但由於內地生普遍依賴微信、小紅書、抖音等平台獲取資訊,當局應與以上內地社交平台更多合作,發放防騙資訊,不能只依賴本地的傳統宣傳途徑。此外,既然本地大專院校都掌握了這些內地大學生的資料,不妨在新生輔導過程中,多做相關工作,除了要求學生填寫防騙問卷外,更可多舉辦防騙工作坊,或防騙講座之類的活動,透過角色扮演或真實個案分享,細緻解釋如何識破騙徒伎倆,例如假冒官員、虛構綁架等常見手法是如何運作。
香港警方更需要積極與內地公安互通情報,追查資金流向及犯罪網絡的動態,簡化跨境報案程序。若要防患於未然,則可鼓勵市民安裝反詐騙程式,當有可疑來電時,自動彈出風險提示,減少詐騙案發生的機會。
當然,騙案受害者不限於港漂受電騙,根據本報今日報道,今年首5個月,已錄得逾2100宗求職騙案,損失金額達4.8億元。騙案手法愈來愈五花八門,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對付。香港之國際聲譽得來不易,不能容忍因騙案猖獗而影響旅遊及教育行業,政府必須投入更多資源,針對不同群體制定宣傳策略,並定期公布打擊電騙的成果,維護香港法治的金漆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