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旅客管理 別讓生態旅遊變成破壞生態旅遊
國慶黃金周剛剛過去,香港再度迎來旅遊熱潮,入境旅客達到164萬人次,數字理想,市面人流亦暢旺,帶動各行各業生意。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傳出西貢橋咀島爆人滿之患,並且發現有遊客踐踏珊瑚、捕捉海岸生物、擅自生火煮食、留下大量垃圾,生態受到破壞,令人痛心。根據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估計,橋咀島曾於單日有4,000人到訪,情況混亂,訪客明顯超越了目前該景點的承載能力,就算真如一些業內人士所言,亂象只是個別事件,相關部門也不能坐視不理。
政府近年推動生態旅遊,今年的施政報告更有推動四山旅遊的建議,但都是側重如何疏導更多旅客到郊野遊玩,在鼓勵業界推出相關旅遊產品的同時,並沒有具體推動保育及環境保護方面的措施及準則,任由業界自由發揮去賺旅客的錢,沒有監管下的生態旅遊隨時變成破壞生態的旅遊,情況實屬不理想。橋咀島亂象只是冰山一角。
有人建議以重罰來防止旅客破壞大自然的行為,方向雖正確,但執行不易。更積極的做法,是做好旅客管理,既然預知旅客會湧向哪幾處景點,就應該超前部署,特別調派人手到現場管理,勸喻旅客不要作出非法的行為。然而,最正本清源的方法,是考慮到景點的承載能力,應該引入景區預約制度,嚴限人流,而不是採取放任政策,任人流迫爆。以橋咀島為例,當局可與艇家等設立制度,尤其在某些日子以預約方式限制登島人數。同樣,萬宜水庫東壩近日成為訪港旅客熱點,應對方法不應是一味加密交通班次,無限滿足需求而令人流迫爆山頭,反而應劃定某些參觀範圍,只准有預約人士進入,透過預約制度做好旅客人數管理。這種做法短期會引來反響,但長遠還是有利的。至於預約更可引入徵費,所得用於保育用途,一舉兩得。
根據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對生態旅遊的定義,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簡單來說,是以自然為本的旅遊方式,於觀賞大自然的過程中把影響減到最低。香港目前也有不少以生態旅遊為名的活動,但水準參差,當中一些搞手非常着重環保概念,推動保育概念不遺餘力,參加完活動等於上了環保一課;但亦有些未能做到嚴謹要求,並未有對參觀者詳細解說及作出行為提醒,以致往往在大群人參觀過後,對自然已造成不少破壞,例如沙灘的海星就經常受到遊人的傷害及蹂躪,珊瑚更經常被浮潛人士踐踏。
歸根結柢,無論是本地及外地前來的旅客,環保意識都有待提高,但更重要的是,本地舉辦的生態遊,需要有更完善的監管及認證制度,包括對生態導賞員資格有一定的培訓資格要求,行程中必須具備推廣環保教育的元素,令旅客不只停留於觀賞獵奇的水平,而是透過生態遊獲取相關的保育知識。
長遠來說,香港不宜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模式去處理生態旅遊衍生的問題,而是需要主動的制定全面的生態旅遊政策,以保育為基礎去發展生態旅遊,包括做好配套的制度及監管,才能令生態旅遊在香港的旅遊藍圖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員。否則,生態被破壞後,生態旅遊也沒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