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8-11-23 06:00:00

放生藝術——牛棚

分享:

當豬肉佬仍記得夢想成為偉大舞蹈家……凡事做到極致就係藝術……咁「庖丁解牛」嘅Nusret Gökçe(Salt Bae),係專業「肉類分割技術員」定係藝術家?

 

「牛棚藝術村」地址是土瓜灣馬頭角道六十三號。 牛棚現址仍保留下飼牛之餵槽及繫環。 牛棚原本由政府產業署管理至2011年,2001年才改為發展局接管及對外開放。 2009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午後的牛棚清幽寧靜。 由五座紅磚平房組成的「牛棚藝術村」,每座各有特色。

講開本地當代藝術,就要認識牛棚,歷史要由油街開始追溯。諧音「油街實現」之北角油街12號,屬二級歴史建築之香港皇家遊艇會前身,為藝術家和文化人之藝術村。由於千禧年間,有消息指或會被改建為郵輪碼頭,藝術村逼遷覓地籌謀之際,翌年發現於一海之隔,前身為牲畜檢疫站及中央屠宰中心之土瓜灣馬頭角道牛棚,正好於1999年停止運作,正值空置。

於是2001年,本土藝術家及團體開始進駐,由2003年舉辦《牛棚藝術節》、2004年《牛棚書展》、及近年之《Art Central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都得到各界認同及好評。風風雨雨爭議不斷,鍥而不捨艱苦經營,直到今天已經有多個包括來自油街嘅藝術團體,於牛棚繼續發展創意,當中分別有視覺藝術、錄像藝術、陶瓷、塗鴉等範疇,而牛棚亦改變成為「牛棚藝術村」(Cattle Depot Artists Village),獲得市民公認。


簡樸之風,實而不華
牛棚以紅磚為主要結構材料,1908年開始運作嘅牛棚建築群設計布局,皆以二十世紀西方市場格局為藍本;中庭以矮牆圍起分隔,矮牆兩面牆腳均有長長餵飼水槽,亦可見昔日用以繫於牛隻嘅鐵環。圍繞中庭有五座紅磚平房,錯落有致各50米長,當中亦保留牛隻上落斜道。各磚屋皆有特色,通花鐵欄裝飾襯木門窗戶,天花木橫樑,所有磚屋用作支撐的鐵柱橫樑,全部塗上黑色,與紅色泥磚及綠油油植物樹木成強烈對比,以磚砌原裝煙囪更是絕無僅有,充滿藝術氣息,係香港碩果僅存同類建築群。

牛棚嘅價值,不止於硬件上其本身歷史意義或建築特色,牛棚藝術村嘅存在,除可以軟件上推動藝術發展,更可以承擔社區文化發展及保育任務。同樣是標籤創意藝術,這𥚃一切都實而不華,以人情味為根本嘅土瓜灣十三街區,跟中環其他以創意吸客嘅保育建築群,理念似乎接近,不過流露氣息則大不相同。牛棚一切都以本土為本,具地氣又有heart,冇賣弄花巧商品銷售,冇Cafe可以坐低享受高檔西洋咖啡馬卡龍。而天價花巧嘅擺設品、大型品牌活動、卡通人物載歌載舞都通通欠奉,只有樹影婆娑之下難得嘅寧靜,思考及享受人生另一套生活價值,融入地區氣氛。


同舟之下,合而不假
牛棚係一個簡單嘅藝術世界,攀牆樹繼續圍繞紅磚瓦頂自由蔓延,貓兒可以打橫瞓喺街道享受太陽。自然、率性、自我,正係牛棚村嘅風格,藝術嘅空氣如此簡單,徒步接觸入門不用登梯。其實,藝術就是一份生活態度的選擇,融合於社區。

保留香港社區藝術,並非簡單提供創作空間,更需要環境與及氣氛。必須承認,香港嘅藝術創作是由殖民地華洋文化作為起點,豬肉佬與舞蹈家都係同一屋簷下,共融下創見不同生活風格,建構出小島嘅傳奇歷史。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