殮房收費缺乏諮詢深思 醫衛政策不宜閉門造車
醫務衛生局上月提出公立醫院殮房收費新規,在刊登憲報數日後卻大幅修訂,如此朝令夕改實屬罕見。事件反映當局在制定政策前,既未與殯儀業界充分溝通,亦未全面評估政策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這種閉門造車的決策模式,在近期控煙措施上同樣暴露無遺,值得當局深刻反思。
中國人向來重視「慎終追遠」,香港的殯儀服務涉及政府部門與市場機制的協作,更衍生出包含協助家屬處理政府文件的殯儀代理行業。醫衛局此次倉促推出收費政策後又急轉彎,不僅打亂業界運作,更揭示當局在決策前未與食環署等其他部門充分協調。須知在政府架構重組前,食環署本屬醫衛局管轄,兩部門在殯葬事務上理應存在合作基礎,如今卻出現政策脫節,實在令人費解。
修訂後的方案仍存在根本缺陷:僅着眼於醫管局殮房使用量,卻未針對整個殯儀流程進行系統優化。例如食環署能否透過電子化加快簽發死亡證明?各環節如何銜接以縮短遺體停留時間?這些關鍵問題未見解決,也沒有聽到政府引發公眾關注和討論,反而簡單以收費作為管理手段,無異於頭痛醫頭。當局似乎忽略了公共服務的本質在於解決民生痛點,而非單純關注部門運作痛點。
這種缺乏全盤考量的施政思維,在控煙政策上更為明顯。去年大幅增加煙稅後,私煙市場反而愈發猖獗:海關今年首三季檢獲私煙數量同比上升逾兩成,但同期煙稅收入卻未達預期。當局全面禁止果味煙的政策即將實施,卻未正視此舉可能讓私煙集團獨佔相關市場,形成更嚴重的黑市問題。這些政策制訂時,醫衛局可曾聆聽過數十萬煙民的實際處境?
若增加收費就能改變行為,政府何須每年撥款三千多萬元予吸煙與健康委員會研究戒煙策略?同理,殮房收費新政針對的僅是少數延誤案例,正如盧寵茂局長所言,大多數市民均能在合理時間內領取遺體。與其大費周章修訂法例,何不先透過行政措施加強提醒?公共政策當區分普遍情況與特殊個案,避免為解決少數問題而增加大多數人的負擔。
醫衛局快速修訂殮房收費值得嘉許,同樣該局應暫緩實施果味煙禁令,待煙稅收入回升至正常水平、私煙問題明顯緩解後再作評估。醫衛局制訂政策時,應當建立更完善的影響評估機制,主動諮詢業界、持份者及相關部門,才能避免重蹈殮房收費政策的覆轍。施政貴在謀定而後動,與其事後修修補補,不如事前廣納民意,讓政策真正貼近民生所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