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事故求助無門 改革醫委刻不容緩
近日香港醫務委員會決定終止調查一宗拖延多年的醫療事故投訴,該案經歷了16年的漫長投訴程序最終被擱置;另一宗則在死因法庭審訊結束後,事發8年仍未被醫委會處理。這些案例揭示本港醫療事故投訴機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這些個案反映醫務委員會處理醫療事故投訴存在嚴重的制度缺陷。審訊終止缺乏令人信服的理據和向公眾的清晰交代,而醫院管理局和醫務衛生局在事件引起廣泛關注後,至今未有正面回應。這種情況令市民感到失望,也反映香港在保障病人權益方面未能伸張正義。根據資料,香港醫務委員會積壓了九百多宗醫療事故投訴,平均處理一宗需時58個月,即接近5年。這種效率低下的情況,對追求公道的病人和家屬而言,無疑是二次傷害。
在國際層面,各地已積極改革醫療事故投訴機制。英國在面對醫療疏忽產生的巨額負債問題後,議會公共賬目委員會提出多項改革建議,包括建立全國醫療安全調查辦公室強化問責,要求衛生部門定期公布患者安全資料。此外,英國醫務委員會的改革也值得借鑑,他們將委員總數大幅減少,並將非醫療委員的比例提高至百分之四十,由法院委任病人代表參與監管過程,專注保障病人權益。日本則由地方厚生省介入關於醫生專業的投訴,韓國則設有結合賠償計算的醫療事故調查調解機構。這些改革方向均強調透明度、公眾參與和效率,值得香港參考。
醫務委員會現行的運作模式是歷史遺留的產物,由醫生主導醫療疏忽調查,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專業服務監管的要求。這情況令人想起香港會計師行業的改革,會計師公會不再主導關於會計專業的投訴,改由獨立的財務匯報局處理調查和跟進工作,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信譽。政府應當參考此模式,重新檢討醫務委員會的組成和運作,將投訴調查權力交由更獨立和有效率的機構執行。英國的經驗顯示,短期內增加業外委員比例有助提高處理投訴的效率和公信力。香港政府可考慮引入更多病人代表和獨立專家,打破業界「醫醫相衛」的困局。
病人遭遇醫療事故時,往往因自身病患或家人離世而處於脆弱無助的狀態。他們向醫委會投訴,並非為了賠償——因為醫委會投訴機制並不處理賠償事宜——而是為了追求真相和公道。
然而,現行制度下,投訴人常因找不到專家證人協助或不熟悉程序而無法了解真相。香港藝人張崇德和劉美娟夫婦就用了9年時間,才為出生時因醫療事故夭折的兒子討回公道。這種漫長的等待對投訴人是一種折磨,香港在醫療事故投訴機制上急須改革,急起直追。
醫療事故求助無門的問題存在已久,改革醫委會刻不容緩。當局必須正視問題,政策局和醫管局不能坐視不理,應從制度結構入手,增加公眾參與,提高調查透明度,提高處理效率,才能重建市民對醫療系統的信心,讓公義得以彰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