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11-05 04:30:28
日報

重啟醫生紀律研訊 檢視醫療事故機制

分享:
重啟醫生紀律研訊 檢視醫療事故機制

重啟醫生紀律研訊 檢視醫療事故機制

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昨回應醫務委員會早前決定永久終止一宗腦癱患兒醫療事故研訊的事件。局長表示對事件感到難過,並指已要求醫委會重新覆核有關決定,相關聆訊將於本月22日進行。事件發酵近一星期,政策局長才清晰表態,這本身已說明了問題。現行醫委會處理聆訊的機制存在漏洞,局長昨日的評論並未全面觸及機制檢討的核心問題。這宗拖延十多年的個案之所以能夠引起傳媒和公眾關注,全賴有民間組織持續為病人權益發聲。這正反映出香港豐富多元的公民社會,在監察專業權力、保障弱勢權益方面,仍然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根據盧寵茂局長的說法,當局已要求醫委會重新啟動覆核程序。這次重啟的聆訊,其小組成員和負責人絕不應與上一次決定永久終止研訊的人員重疊,以確保程序的公正性,並重建公眾信心。此外,事件暴露出現行紀律研訊機制在獨立性上的不足。目前,由行政長官任命的業外聆訊委員,其比例和任命方式均有改進空間。醫委會應當即時增加業外委員的比例,並考慮改革任命方式,例如仿效英國等地的做法,改由司法機構主導或參與任命,以增強研訊機制的獨立性和公信力,避免業界「自己人查自己人」的觀感。

adblk6

醫生執業,誓言以病人福祉為依歸。無論是古老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還是現代化的專業守則,其核心精神都在於要求醫生將病人的最佳利益置於首位。然而,理想與現實存在差距。香港醫療事故並非罕見,隨著人口老化,醫療需求日益複雜,而本港醫生與病人的比例相較其他先進城市明顯不足,這無疑增加了醫療風險。在可見的未來,醫療事故仍難免發生。因此,一個公正、高效且值得信賴的醫療事故追究機制,對保障市民健康和維持醫患關係至關重要。現行機制若未能與時俱進,只會不斷侵蝕公眾對醫療專業的信心。

對於遭遇不幸的病人或家屬而言,尋求公道的途徑主要有二:一是通過醫委會進行紀律研訊,二是透過民事訴訟索償。然而,後者對於普通市民來說,門檻極高。民事索償程序繁瑣冗長,更關鍵的是,尋找願意出庭作證的醫療專家異常困難。在香港執業的專科醫生,基於同行關係、專業圈子等因素,往往不願擔任專家證人指證同行。法庭亦非每次都會批准從海外尋找專家。整個過程所需時間、精神壓力和金錢成本非常高昂,令一般市民在面對醫療事故訴訟時,往往感到無可奈何,最終只能放棄追討。

adblk7

在此背景下,民間組織的角色便顯得尤為重要。正如是次事件中,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先生多年來鍥而不捨地跟進病人權益個案,正因為該協會舉行記者會揭露研訊被突然終止,事件才得以廣泛報道,引發社會關注,最終促使局長作出回應。香港作為一個複雜的現代社會,正是有賴社區組織協會這類民間團體,在特定的政策範疇內深耕細作,才能為資源匱乏的弱勢社群提供發聲的渠道,對專業權力構成有效的社會監察。

現時面對醫療事故的病人及其家屬,無論是尋求情感支持還是法律申訴,空間都相當有限。單憑資源有限的民間團體奔走,並不足以從根本上改變制度性的缺陷。藉著今次事件應全面檢討醫生執業的紀律研訊機制,從組成、程序到任命方式,進行現代化的改革。同時,也應深入檢視整個醫療事故的審訊與索償制度,探討如何簡化程序、降低門檻,並建立更為中立和易於接觸的專家證人機制。只有進行系統性的改革,才能真正做到維護專業自主的同時,保障病人權益,重建公眾對香港醫療系統的信賴。

adbl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