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0-05-27 04:30:00
日報

波蘭革命

分享:

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有篇課文講述蕭邦帶著波蘭的泥土,離開祖國,讓我從此認識到蕭邦的愛國情懷,以及波蘭的悲慘國運,令人深感家園處於列強狹縫之間的無奈。


拿破崙戰敗後,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承認波蘭為與俄羅斯構成共主邦聯的半主權國家,須向沙皇負責,擁有立法權的國會、獨立的軍隊、貨幣、預算、法律和關稅區,並享有生活自由和新聞自由。但在1818年以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波蘭政策出現轉變,越發保守反動,並開始違反憲法上的條款。1819年,沙皇廢止了波蘭的新聞自由,引入出版審查,隨後俄國秘密警察亦開始迫害波蘭地下組織。其繼任人尼古拉一世更崇尚絕對君權,準備消滅波蘭的所有自由黨派,引起波蘭人民不滿。


革命最終在1830年爆發,革命者最初因英法兩國對革命的同情而深受鼓舞,然而他們卻始終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援助。最後,普魯士為俄國提供大量援助以鎮壓革命,長達11個月的革命終告失敗。


其後尼古拉一世廢除了憲法、軍隊和立法機關,扼殺波蘭人的各種自由,連大學也被關閉,更將波蘭變成俄羅斯的一部分,在一戰結束後才得以復國。參加革命的首要分子有的被處死、有的被充軍西伯利亞,另有萬人逃亡國外,形成「大移民潮」,蕭邦也是當中的一位。


縱使波蘭曾是貿易大國,但面對新興的俄羅斯帝國也漸漸無以為繼,難逃被蠶食和瓜分的命運。此外,沙皇擁有絕對權力和正式的獨裁者頭銜,不希望有制約他的因素存在。在這種絕對權力和民主自由傳統的直接碰撞下,令波蘭享有真正主權的日子,只有短短15年。  

周三刊出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