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公廁難見明窗几淨 市場主導科技提效益
每年11月19日是「世界廁所日」,原由新加坡的非牟利組織「世界廁所組織」發起,2013年獲聯合國正式定為國際日,目的在喚起全球對衛生危機的關注。廁所看似微小,卻是城市文明的指標。一個乾淨、安全、易用的公廁,反映的不只是衛生水平,更是對人的基本尊重。新加坡近年已引入AI清潔機械人,自動巡邏、消毒、除味,大幅降低人力成本並提升效率。反觀香港,公廁長期處於「有得用就好」的被動官僚管理狀態,既無系統性升級,也缺乏長遠規劃,與鄰近地區差距愈拉愈大。
香港公廁協會近期評核多個公廁,點名批評西營盤、九龍城和啟田三處設施狀況極差,臭味瀰漫、設備損毀、清潔頻次不足。更甚者,油尖旺一帶本就公廁密度偏低,市民與旅客常須「走幾條街」才能找到可用廁所。食物環境衛生署雖名義上負責管理,但實質上投放前線資源有限、反應緩慢,管理模式仍停留在「派員清掃」的舊思維。
日本東京早在2020年便推行「東京公廁計劃」,由日本財團、澀谷區政府與Uniqlo合作,邀請安藤忠雄、隈研吾、Nigo等16位頂尖設計師,重新設計17個公廁。這些廁所不只是功能空間,更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例如安藤忠雄設計的「櫻待雨亭」,以清水模與傳統緣側概念結合,通風採光俱佳;佐藤可士設計的半球形語音控制廁所,實現全非接觸操作。該計劃甚至催生了由文溫德斯執導、役所廣司主演的電影《新活日常》,將清潔工的日常昇華為生活哲學,意外成為城市形象的國際宣傳。
這正是香港最欠缺的思維:把公廁視為城市品牌的一部分。香港可仿效東京模式,引入建築師、室內設計師與科技公司共同參與設計與營運。食物環境衛生署應退居監管角色,專注於制定標準與抽查。市場力量一旦介入,便有動機提升體驗以吸引人流,進而創造廣告與商業價值。柏林自1993年起便由一家廣告公司營運全市逾九成公廁,換取公共空間廣告專營權,政府不但節省開支,更獲得穩定收入,公廁質素亦持續提升,甚至成為觀光景點。
科技應用方面,香港亦明顯落後。廣州已推行「智能廁所」多年,配備空氣質量監測、自動除臭系統、太陽能照明,並設有電子顯示屏提示廁格使用狀況。市民更可透過官方App查詢附近廁所位置與環境數據,並即時投訴問題。此類智慧管理不僅提升效率,也增強公眾參與。反觀香港,連基本的公廁地圖都未全面整合,遑論實時資訊。
公廁不是邊緣設施,而是城市文明的試金石。香港擁有頂尖的建築與設計人才,卻將公廁交給低預算、低動能的部門應付了事。與其年年口頭承諾「提升市容」,不如真正放手,讓市場與專業力量進場。從設計、營運到科技整合,每一個環節都可創造價值。香港應先讓市民與旅客能安心上廁所,這才是真正的「軟實力」。



